介入治疗是在影像仪器的监视下进行的,所以有非常高的准确性、安全性和高效率性。介入治疗的技术有很多种,可以分为电化学介入治疗和药物介入治疗,根据治疗途径的不同,还可以分为血管性介入治疗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如此多种类的介入技术基本上涵盖了身体各个系统的治疗。针对电化学介入治疗和药物介入治疗有什么不同?介入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有哪些?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副主任医师李普升为我们做专项解读。
介入治疗是什么意思?
介入治疗是指在CT、磁共振或者超声等影像设备引导下进行的微创治疗。介入治疗的次数取决于具体病情:血管性病变只需要做一次介入治疗,而肿瘤性病变则需要分次进行,或者定期进行。两次介入治疗的间隔时间取决于具体情况:比如肿瘤病人两次介入治疗之间需要间隔一个月,而血管性病变则要视情况而定。
电化学介入治疗和药物介入治疗有什么不同?
电化学介入治疗是指采用物理方法对疾病进行一系列治疗,比如将消融针插入病灶后外接一条管子,通过管子对消融针进行加热或者冷却,进而杀灭肿瘤细胞。而药物介入治疗是指通过介入方法将化疗药物导入病灶中,两者完全不同。
介入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有哪些?
介入治疗一般分为两类,即血管介入治疗和非血管介入治疗。所有涉及血管性的疾病在评估后,确定能够使用介入治疗时,都可以采用血管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而非血管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泛,可以通过腔道、食道、气道对体内的疾病进行治疗。
不同种类的介入技术能起到的作用也不同。电化学介入治疗可以直接杀灭癌组织,清除肿瘤细胞。而药物介入治疗是可以将药物置于需治疗的组织,有针对性的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可以减少口服药物时带来的副作用。对于动静脉血栓等疾病,可以选择血管性介入治疗。其他如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等疾病,可以选择非血管性介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