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检查是确定身体疾病的影响及检查方式之一,也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式之一,对身体中的很多疾病都可以做出明确的诊断,特别是对神经系统疾病,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可以察觉到具体的病变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因此为进一步提升对核磁共振的认识,针对核磁共振的含义,以及核磁共振与磁共振的区别,磁共振的分类,我们特邀请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副主任医师陈俊为我们一一解读。
什么是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手段,它利用人体内的原子和其中的质子成像。磁共振检查的应用范围非常广,除肺部不经常做核磁共振以外,其他的各个部位均可用核磁共振检查,特别是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因为核磁共振分辨率高,所以器官的病变可以很好地被发现。
磁共振与核磁共振有什么区别
磁共振与核磁共振没有区别,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是利用人体原子核内的质子产生磁场进行成像,因此该成像方式被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的核代表原子核,而不是核辐射的意思,所以核磁共振又可以叫做磁共振,二者是相同的。
磁共振的具体分类是什么?
磁共振可分为两大类:1、根据磁场分类,磁共振是由一个大磁铁,利用超导现象形成磁场,来进行成像;2、按照磁的场强大小分类,比如低场、中场或高场磁共振,目前医院所用的磁共振,大部分是1.5T或3.0T的机器,属于高场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是临床上非常伟大的发明,利用人体原子和质子进行成像,对疾病的具体情况进行呈现,核磁共振有一个ct没有的显著优势,就是核磁共振没有辐射性,即便多次的核磁共振检查,也不会对身体造成损伤,因此核磁工程是临床上最受欢迎的检查方式之一,对某些核磁共振和ct可以相互替代的疾病诊断,临床医生一般都会选择核磁共振检查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