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房颤的患病率为0.77%,全国现有房颤患者近千万。房颤可引起心衰、中风等疾病,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但房颤的知晓率缺很低,不少患者因为中风才被发现患有房颤。为了提升民众对房颤疾病的重视程度,家庭医生在线邀请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薛玉梅主任医师,一同了解房颤的防治知识。
这些人群需当心房颤发生 该如何及早发现
房颤,又称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主要表现是心慌。薛玉梅主任医师介绍,房颤可以通过心电图进行诊断,但由于很多房颤的发生往往是一过性的,因此房颤的发病较难被发现。
那么,如何及早发现房颤呢?薛玉梅主任医师表示,可以通过以下三点发现及早发现房颤:一是体检筛查,建议一年做两次动态心电图和普通心电图;二是学会在不适时自我触摸脉搏;三是使用可穿戴的小设备在家检测心律。
另外,薛玉梅主任医师提醒,这些人群更需要当心罹患房颤:
1、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房颤风险,比没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发生房颤风险会高很多,薛玉梅主任医师表示,80%-85%房颤病人合并各种心血管疾病;
2、老年人,年龄越大发生房颤风险越高,根据流行病学的资料显示,75岁以上人群发生房颤几率高达8~15%。
3、运动员,因为运动员心脏负荷重,房颤风险比普通人会高。
4、肾功能不全的病人。由于尿毒症长期对心肌的影响,患者容易患上房颤。
5、甲亢病人。
房颤使脑卒中风险增5倍 对患者危害更大
房颤发生时心跳频率往往快速且不规则,心房失去正常的收缩功能,致使血液滞留于心房,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随着血液循环流向脑部,堵住脑血管后,从而导致中风。
据统计,每4~6个缺血性中风患者就有1个是房颤引起的,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比常人有高出5倍。由房颤导致的中风,轻者引发患者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致残事件,严重者常常危及患者生命。
薛玉梅主任医师表示,因为房颤引起的中风,是由心耳里形成的血栓脱落堵塞血管引起的,往往堵塞较大的血管里。因此房颤引起中风,缺血的脑组织的范围更大,致残率、致死率、复发率会比一般中风更高。
房颤患者预防中风 抗凝药物应该怎么选
房颤临床上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两大类方式。药物治疗包括有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类药物等。手术治疗则包括有导管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左心耳封堵术,外科胸腔镜下消融等。
其中,长期坚持服用抗凝药物,是房颤患者预防中风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抗凝药让血液不易形成血栓,从而减少中风发生。
目前,抗凝药分为传统口服抗凝药和新型口服抗凝药两大类。传统口服抗凝药主要是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其上市较早,在临床上应用较广,但也有诸多局限性,包括患者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经常调整用药剂量、与某些药物和食物存在相互作用等。新型口服抗凝药则克服了以上使用不便的缺点,使患者用药便利性大大提高,从而也达到更安全稳定预防中风的目的。
但薛玉梅主任医师提醒,由于新型口服抗凝药或多或少经肾脏进行代谢,因此肌酐清除率过低的房颤患者就不能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
新型抗凝药可“暂停”抗凝
“无论是传统口服抗凝药还是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都能有效预防中风。” 薛玉梅主任医师表示。但是很多房颤患者担心服用抗凝药后,凝血功能会被抑制,如果需要紧急手术,可能因凝血功能未能恢复而造成术中大出血。其实维生素K可以逆转华法林的抗凝作用,但是作用时间比较长,在需要紧急手术的关键时刻就比较危险。目前市场上新型口服抗凝药中,达比加群拥有其获批的特异性逆转剂,该逆转剂能在数分钟内解除抗凝药物的药效,避免了手术过程中出血不止的危险,可以说是在危机时刻,为患者保生机。
房颤患者大多是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防滑、防摔、防外伤。考虑到这些风险,房颤患者优先选择有特异性逆转剂的抗凝药,会成为更安心的房颤卒中预防新选择。
房颤患者服用抗凝药日常要注意什么?
薛玉梅主任医师提醒房颤患者,在用抗凝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使用新型抗凝药的患者,虽然饮食等各方面没有太多禁忌,但在真菌感染或特殊用药时,需要跟专科医生沟通,避免药物冲突;其次,房颤病人在服用抗凝药时,不建议与活血化瘀特别强中药合用,会存在出血风险;再有,患者用药三到六个月复查肾功能,了解是否需要调整剂量;最后,房颤患者要日常避免太劳累,忌喝浓茶、咖啡等影响心率的饮食。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