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会宝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
20120年3月7日
今天是来武汉支援的第30天,天气依然寒凉,对于我们从南方来的医生来说,还是有点不太习惯,但是我的心情却从最开始的紧张担心,慢慢变得淡定从容,对隔离病房的环境也已经非常熟悉。
2月7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第二批医疗队131人抵达武汉,作为国家医疗队,我们队伍一共接管了一个病区的全部诊疗工作和护理工作,一个病区的全部护理工作。而我和耳鼻喉科的田鹏副主任医师、梁发雅主治医师三个人根据上级要求,被分配在“联合战队”。“联合战队”里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的医生以及湘雅医院的老师。刚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心里确实有点没底,觉得脱离大部队来到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团队里,不知道能否和其他医院的老师配合好,能否把工作完成好。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疗队分配在“联合病区”里的三位医生:急诊科龙会宝主治医师、耳鼻喉科田鹏副主任医师、梁发雅主治医师
可是想到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医护人员,在紧张的抗疫一线就如同在战场,就要像士兵听从指挥一样服从组织安排,牢记自己入党时的铮铮誓言,在抗疫中践行初心使命。无论和谁配合,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要尽快收治病人,为抗疫胜利发挥自己的力量。因此,我内心的顾虑渐渐被打消了,开始想着要赶快了解和融入团队,一起作战才能提高战斗力。
还记得2月9日上午那天,“联合部队”开始协调对接工作,晚上六点就得准时接收病人。一开区,病房50个床位很快就收满了。交接当天,我们三位医生被安排演练穿脱防护服的步骤,熟悉隔离病房的环境,但对于医生来说随时都可能面临一些意料外的情况,像这样一开区就接收了不少病人,这个时候我们也像往常一样,虽然没有被安排排班,也马上赶快帮着接收病人,问病史、书写病历、开医嘱,尽全力把工作做好。
急诊科龙会宝主治医师
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新冠肺炎的老爷子,进来住院两天后总觉得头疼,查了CT居然合并有慢性硬膜下血肿,伴有中线移位,不紧急处理的话很容易出现脑疝!那天值班的医生不是急诊专业或者神经外科专业,以前也比较少遇到这种情况,他把CT图和检查结果发在工作群里面,虽然我不是当班二值医生,但我一看到检查结果和CT图像,把我吓坏了,赶紧向病区主任汇报,由他紧急请西院区本院的神经外科医师会诊,后来为病人实施了紧急颅骨钻孔减压手术。现在病人情况稳定,度过了危险的一关。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病人是一对患病夫妻。老奶奶住在我们病区,但是她老伴病情十分严重,住在ICU病区。老奶奶很想去看望老伴,但因为都是隔离病房,不允许互相走动。为了帮助这位长辈实现这个心愿,我们后来想办法用手机给她拍了一个视频,她说了很多鼓励老伴的话,然后通过护士把视频带去ICU病房,给她老伴观看,但是那时候老爷子已经插管了。
过了几天,又是我查房的时候,看到老奶奶哭得很伤心,原来是她老伴已经因为这个肺炎去世了。虽然近在咫尺,但是却是永生诀别!当时所有在场的医生护士都觉得很难过,除了安慰,好像我们什么都做不了。无力感和难受夹杂在一起,在每个人心间翻动。我们都希望病人能健健康康出院,但有时未能如愿。在医院见证了太多生离死别、人间冷暖,这颗心依然会随病人的喜怒哀乐而颤动。
2月24日,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治疗关口前移”,防止由轻症向重症的转化。协和医院西院区11楼东重症联合病区专家组认真领会该策略,仔细排查风险相对较高的重症患者,积极调整治疗方案,从2月13日至今,没有一例患者由重症转为危重症,没有一例患者需要插管和有创呼吸机治疗,也没有一例死亡病例。
对于普通患者,除了常规的抗病毒治疗,还加用中成药、清肺排毒汤、血必净等。湘雅医院的唐涛教授,本身就是中医科的有名中医,每天不管是否轮到他查房,他都会进去隔离病房,仔细察看每个病人的脉象和舌苔,询问相关症状,然后再调整中药的方子。对于重症患者,我们首先会对每一个患者抽血筛查细胞因子,尤其是白介素_6,如果有明显升高,排除其他禁忌症,就会加用托珠单抗,这样会阻止炎症风暴发生的可能,也减少从重症向危重症转换的几率。目前病区有五个患者在使用该药,后面复查的炎症指标和血气分析都有明显好转,而且患者的气喘、胸闷症状也有显著改善。这是非常令人值得欣慰的变化。
虽然我们是“联合战队”,但是大家都配合默契,互相鼓劲,互相理解。虽然我们是“联合战队”,但是战斗力丝毫不减其他队伍!我们“联合战队”的目标就是防止病人由重症转向危重症,我们的口号就是:不要增加ICU的负担!在治疗关口前移的策略下,目前的目标正在慢慢实现!看着每天疫情数据在慢慢变好,再苦再累也值得!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