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防控有了积极的进展,全国除湖北地区以外新增确诊病例已经连续十几天出现了下降,不少省份城市更是开始出现零增长。这一切的背后少不了全国上下的齐心协力,更少不了一线医护人员的付出。这些天我们不难从新闻报道中看到穿着厚重防护服工作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但或许很少人知道的是,这身防护服对医护人员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要穿防护服?防护服和隔离衣有什么区别
出于防疫防控的需要,目前一线医护人员都需要穿着隔离衣和防护服,那么,隔离衣和防护服有什么区别?
隔离衣主要为了医务人员避免受到血液、体液和其他污染性物质的污染,也可用于保护患者免受感染,常用于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的医护人员,部分ICU、NICU医护人员也会穿着隔离衣。
防护服则主要用于防止医护人员在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受到感染。
总体来说,防护服的防护等级高于隔离衣。此次疫情,一线医护工作人员基本都是穿着最高等级的“三级防护”装备,需要同时穿着隔离衣和防护服。
穿防护服是什么体验?一般人撑不过10分钟
穿着防护服之前,医护人员首先要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并将身上所有饰品和个人物品脱下,依次穿戴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防护服/隔离衣、靴套等装备。为了提高整个系统的密闭性,一般还需要在开口处(如门襟、袖口、裤管口、面罩和防护服连帽接口加贴胶带,力争做到人的皮肤与外界完全“零接触”。
可以想象,防护服的内环境几乎是密不透风的,这纵然是确保安全的必然做法,但这也将不可避免地给医护人员带来不适。
有媒体记者曾体验过穿着防护服的感受,几乎立即浑身是汗,因为怕缺氧,连话都不敢多说,仅仅过去5分钟,就觉得快要撑不下去了。
很多一线医护人员都坦言,初次穿着防护服,他们很快就因为缺氧而出现了一系列的不适:头晕、大量出汗、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但为了工作,他们往往都选择了强忍。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援湖北国家医疗队员程燕曾对媒体表示,她曾在穿着防护服后两度想吐,但为了不污染防护服,她选择硬生生给咽了回去。
南方医院消化内科陈小青护师表示,第一次在洪湖穿着防护服工作,不一会就因为闷热大量出汗,不仅头晕,还觉得喘不过气来,平时简单的操作操作起来都十分费劲,只能靠不停的心理暗示让自己咬牙坚持。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曾冬玉护师在战疫日记中也曾经表示,由于护目镜和口罩戴得太紧,才上班不久就觉得颧骨和眼眶跟针扎一样疼,但为了不影响工作,她选择了默默坚持和忍耐。
这都是一线的医护人员真实写照:强忍不适,在低氧和体力透支的情况下完成4-6小时的工作。由于防护服是一次性的,为了节省时间和资源,医护人员往往很少上厕所,要么克服心理障碍穿着成人纸尿裤,要么索性几乎不喝水。他们甚至走路也要很慢,避免护目镜起雾影响视野和工作。
脱卸防护装备也是一场“硬仗”,由于防护装备表面极可能附着有患者飞沫、体液等致病物质,医护人员在结束工作后也必须小心翼翼地逐层脱下防护装备。
据了解,脱卸防护装备需要经过4个房间,进门前、关门后都需要手消,每脱卸一件装备都需要手消一次,全程大概需要12次以上的手消,花费半小时以上方可完成。
以上任何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丝不苟地按规范完成,一旦遗忘或操作不规范,都极易造成感染。
穿着防护服之后:压疮、皮炎接踵而至
当结束一天的工作并脱下防护服后,医护人员往往像虚脱一样,内层衣物早已被汗水所浸湿,有些人更是直接瘫软在了椅子上。然而结束一天繁重的工作后,医护人员还需要面临与防护装备“伴生”的其他不适。
为了确保安全,医护人员的N95口罩必须戴得紧密严实,这让医护人员脸上大多留下了又红又深的压痕,有的甚至鼻梁都被护目镜压出了压疮,还有的脸上被口罩等压出了水泡。
“口罩脸”以外还有“消毒手”。由于需要频繁地进行清洗和消毒,医护人员的皮肤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轻则皮肤干裂,重则出现了以接触性皮炎、湿疹性皮炎、急性皮炎湿疹为代表的皮肤炎症疾病。
对此,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已发布《穿戴医用防护装备所致皮肤问题及疾病的中医药外治专家建议》,医院和医药公司也纷纷为前线提供相关医用皮肤修复产品,力争为一线医护人员的皮肤保驾护航。
随着相关医疗物资供给的不断增加,希望能尽可能减少一线医护人员的相关不适,让他们能以最好的状态与疫情斗争。
前段时间,最美逆行者的照片点亮了广州各大地标建筑,也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照片中,我们能看到一个个驰援武汉的一线医护人员脱下口罩的模样,他们脸上布满了压痕,甚至颧骨出现了淤青,鼻梁上也有压疮,但他们笑容依旧温暖,眼神都带着必定战胜疫情的坚定。
就像海报上说的那样,你们摘掉口罩的样子很美,感谢你们负重前行的默默付出,愿疫情早日消散,大家都能卸掉防护、摘下口罩,在阳光下露出彼此最醉人的笑容。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