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前夕,武汉传来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短短的一个月内不断向全国蔓延,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下,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输血科在科主任陈盛亭的带领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场“战疫”中。
放弃休假,投入到“抗疫”准备中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输血科的同事取消了春节外出的计划,马上投入到战疫的准备中。输血科每天确保24小时有人在岗,保证科内工作有序开展。由于在标本处理和检查过程中气溶胶有感染工作人员的可能性,输血科根据《20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临床输血血型血清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指南(第一版)》,在实验室进行相应标本检测时,开展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对于科内人员的防护工作,陈主任像一位大家长跟每个人唠叨:“上班期间一定要带好口罩等防护用具,做好科内每日消毒工作,做好手卫生”,嘱咐完有时候还不放心,时不时地到现场确认大家是不是都佩戴好了防护用品,戴得对不对。
陈主任根据疫情发展形势意识到临床用血以及物资保障的重要性,提前组织血源,未雨绸缪般的在过年前就为我科贮备了充足的血液,为我院手术、抢救及治疗的相关输血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充分的物资保障。
疫情防控,保护好同事才能打赢这场战争
在输血科,也时不时会收到发热病人和疑似病例的血标本,工作人员同样面临被传染的风险。由于医院防护用具缺乏,在现有基础条件下我科人员工作的风险极大,没有生物安全柜,我们就打开所有门窗,让空气尽可能的流通;没有隔离衣,我们将白大褂衣领竖起来,尽可能的减少暴露面积;没有N95口罩,我们在必要时就戴双层外科口罩,没有紫外线杀菌灯,我们就用75%乙醇或 500mg/L 有效氯的消毒液(84 消毒液,100 倍稀释)擦拭消毒。
科内的同事心有默契在相应采血管上做好标记,给其他同事起到很好的提醒作用。同时在科室白板上记录下相应的病人信息,提示科室其他同事注意。
血源紧张,输血科“三管齐下”,力求保障临床用血需求
鼠年新春,新冠肆虐!全城应急,在春节长假期,大部分市民宅居简出,广州街头行人稀少,因此而导致街头献血人数骤减,广州市血液中心采血工作面临极大困难,供血工作迎来新一轮的挑战。广州市血液中心发放至我院输血科的用血配额骤然缩减至只有平时的四分之一,在原本就血液严重不够用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血液供应特别是红细胞供应随时可能“断粮”,临床医疗工作面临极大风险。
面对血源紧张这个老大难问题,输血科“三管齐下”,第一招,开源,既然广州市血液供应紧张,就向周边兄弟血站进行求助,例如佛山市中心血站,南海血站,顺德血站等,然而春节期间,其他血站血源也同样紧张,陈主任积极与相关血站负责人沟通,只希望能为医院多争取来一点血,以缓解医院极度用血的紧张场面。
第二招,节流,输血科人员在陈主任带领下,尽量科学、合理地调控我院临床用血需求,积极保障抢救患者的用血,把有限血液资源用在“刀尖上”。调控临床用血与保障医疗安全就像踩跷跷板需要两者平衡。输血科每天的工作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在调控临床用血和保障医疗安全这两者之间犹如走钢丝,必须要有较全面的临床知识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丝毫不能大意。临床的病情复杂万分,平时输血科的同事有机会就主动参加各类临床学习会议和讲座,从而掌握更多的临床知识,以便更精准地做好调控临床用血工作。
当下战疫,正是考验大家的时候。
第三招,劝告教育,面对暂时输不到血的病人家属来输血科工作窗口无理吵闹,输血科的同事们,积极沟通,主动化解矛盾,给病人家属讲述广州市的献血现状,以及亲属优先用血等政策的种种益处,鼓励家属们主动无偿献血。
最近献血的人数锐减,但医院用血需求不会减少,还有很多春节放假没有回家的医护人员,他们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虽然我们输血科医技人员没有直接接触病人,但在目前疫情形势下,也时不时接触到疑似或确诊病例的血液标本。正是由于不确定性大,防不胜防,所以风险也很大。
另,输血科陈盛亭主任和梁雁老师这两位老党员起到了带头模范作用,主动报名参加了华医抗击新冠志愿者群。
(记录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输血科蒙泉)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