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14日,2019南方消化疾病及消化内镜国际论坛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次大会由广东省医学会主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承办、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协办,围绕消化内镜及消化疾病两大主题,采取专题讲座与内镜操作表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邀请了来自欧洲、日本、香港地区以及国内400余名著名消化及消化内镜专家进行相关专题讲座和手术表演,设置了20多个专场、100多个专题报告及口头报告,全面覆盖了近年来国内外消化疾病、消化内镜领域新进展、新技术的展示。
2019南方消化疾病及消化内镜国际论坛
早期筛查可以降低50%肠癌死亡率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大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本次大会主席、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刘思德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肠癌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全国平均发病水平(29/10万),在广东其发病率已经排在第二位,成为地方高发癌种,严重威胁广大民众的生命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大肠癌早期无特异症状,很容易被忽略,大部分患者在发现大肠癌时已是中晚期,治疗的社会成本高但治疗效果差。早期筛查是遏制大肠癌高发的有效措施之一,可以降低50%肠癌死亡率。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将大肠癌筛查列入公众健康方案。
刘思德教授
“粪便基因检测”能知患大肠癌风险
目前,我国肠癌筛查的主要方法是结肠镜检查和粪便隐血试验。然而,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广州初筛大肠癌阳性率超过两成,明显高于肠癌实际的发病率。
由于普通肠镜对大多数人来说感受上较痛苦、且术前程序较多,只有30%不到的初筛阳性者去做进一步的肠镜检查。因此,肠癌筛查市场上急需特异性较高、无创、受检者依从性较好的肠癌筛查方法来辅助医生对于受检者进行诊断,减少正常人群中不必要的肠镜检查。
刘思德教授介绍,此次会议消化界重点关注“粪便基因检测”这项肠癌筛查新技术。简单言之,就是通过粪便成分分析,来检测是否含有大肠癌癌细胞分子。
“其实,粪便DNA检测早于2014年就获得美国FDA批准,被纳入大肠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手段之一。我国第一个粪便基因检测在今年4月上市。对于老百姓来说,在大肠癌筛查方面有了其他选择,不用做肠镜,只需要做粪便DNA检测,就能知道自己有没有得大肠癌。”
据了解,粪便DNA检测对于临床可以根治的I/II期肠癌的检出率可达86.71%。因为正常成人每天都会有上皮细胞脱落至肠腔并随粪便排出体外,而结直肠癌肿瘤细胞由于异常增殖,细胞与细胞间或者细胞基底膜的黏附性降低等因素,比正常上皮细胞更易脱落。因此,肠道肿瘤患者的粪便中会含有大量的从肠道肿瘤表面脱落的携带了肠癌病变信息的细胞和细胞成分,这些信息可以由特殊的检测手段来解读。
不过,刘思德教授也坦言,肠镜仍然是筛查大肠癌的金标准,短期之内难有其他技术替代。粪便DNA检测更多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的早筛手段,减少不必要的肠镜检查,如果筛查出有问题,还要通过肠镜进行确诊和干预;筛查结果正常,则可以每年做一次粪便DNA检测。
虽然粪便DNA检测适用于所有人群,但是和其他筛查手段相比,粪便DNA检测价格较贵(美国600美金,国内约1200元),建议年龄在45岁以上风险人群可以选择这种筛查手段。超重、生活不规律、长期便秘、直系亲属有肠癌家族史、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直肠息肉患者等高危人群则应根据实际需要更加提前。
其他看点知多D:
除了聚焦大肠癌筛查防控的新技术,本次大会还有40余名国内外知名内镜专家进行内镜手术操作演示,集中展示最新的内镜治疗设备及技术,其中ESD(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微创切除新术式引起关注,新术式的超微创切除不仅可以完整保留器官,且创面小、恢复快速,患者只需住院1—2天,便可康复出院,极大的节省了患者时间、金钱成本。
另外,刘思德教授提醒,夏季天气炎热,食物保存期明显缩短,而胃肠道疾病大多与饮食相关,须对食品新鲜程度及品质要予以关注。其次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生活方面避免熬夜,有助于消化系统保持正常有规律消化食物的水平。若昼夜颠倒、食无定时,难以恢复胃肠道本身的生理节律,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易导致胃肠疾病的发生。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