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宜春捂 教你倒春寒养生

家庭医生在线 03月06日

春季伊始,当人们纷纷将冬装置之高阁,但一个不留神,冷空气又会冷不防地突袭,让人们在风雨中“狼狈不堪”。诸如“熬过了冬天,却冻死在春天”,成为很多网友的热侃。这充分说明了春季养生的重要性。

俗话说“春捂秋冻”,春季由于其特殊的气候特性,要求人们在春天尤其是早春时节需格外注意防寒保暖。那么,倒春寒时期如何养生呢?饮食方面有什么注意呢?家庭医生在线熏蒸理疗频道为你介绍。

春捂是对付春寒基础

从雨水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回升,降水也会随之逐渐增多,但冷空气在减弱的趋势中仍与暖空气频繁地进行较量,在早春的温暖之后,往往又会有反复几次的寒流袭击。“倒春寒”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的气候变化现象。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从流行病学角度上来看,春天是一个“多事之春”,是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等多种疾病流行的季节,各大医院的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门诊往往人满为患。

在倒春寒,乍暖还寒时,人们要特别注意添衣保暖,避免感冒,诱发疾病,特别是老人、幼儿等抵抗力较弱的人群。有鼻炎、哮喘、慢支、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更应在此时多穿些,以免旧病复发或加重病情。忽冷忽热使得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血压波动增大,易诱发中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幼儿由于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对倒春寒的到来难以适应,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容易引起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

如何“春捂”有讲究

春季适当“春捂”,是预防倒春寒的好方法,正所谓“春捂秋冻”。“捂”,就是保温保暖,指到了春天,由于气候还不稳定,“春寒料峭”有时春天比冬天感觉还冷,所以先不要急着把冬天的衣服换下来,再捂一段时间,等气温稳定了,确实暖和了,再慢慢换下来。

但是春捂要捂得恰到好处,否则反而不利于健康。一般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时就需要捂;若得知冷空气即将到来,就需提前一两天先增添衣物捂起来;气温如果升幅不大就尽量少脱衣;不要气温暂时升高就马上脱掉冬装,更不要急着只穿单衣,但也不能被厚厚的棉衣一直捂着,以防捂过头;等气温稳定以后,确实暖了,应按从上到下,从外到里的顺序慢慢减衣服。

捂的重点在背、腹、足三部位。背为阳,是太阳膀胱经和“阳脉之海”督脉的循行部位,背部保暖可预防寒邪入侵,减少感冒发生;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足最易受到寒邪侵袭,足部保暖才能使身体真正暖和起来。

饮食祛湿好保健

春季天气比较潮湿,空气中的湿气很重,不仅空气中潮湿得能拧出水来,我们体内也是湿气十足。中医理论认为,春天是肝气主导的季节,肝气旺盛,易克脾土,以致脾胃虚弱,水湿不化,湿邪内困,加上春季阴雨绵绵,外湿阻遏,经脉血气不畅。因而变得容易疲累,身体容易出现毛病。

因此合理借助“祛湿”食品,也是很有道理的。走在大街小巷,会发现祛湿的凉茶又热卖了起来,不少人都会在这个时候时不时的去买几杯“祛湿茶”。然而,在饮祛湿茶的时候,也要分清楚自己是“内湿”还是“外湿”。许多市民不分体质,饮用凉茶过多,可能还会导致“外湿”变成“内湿”。

外湿主要是由于外界的天气潮湿,湿邪入侵体内导致的,许多人起初可能是外湿,为了祛湿而饮用了过多的凉茶,或食用了过多的生冷食物,伤了脾胃,导致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滞自然就内生,于是外湿就变成了内湿。分辨内湿和外湿还可以观察舌头:内湿,舌苔淡嫩,边有齿痕;而外湿,舌红,没有齿印。


扫一扫深入了解熏蒸理疗
相关资讯 更多
相关问题
反馈 收藏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