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艾灸有什么要注意?

家庭医生在线 2017/12/26 11:27:37

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在养生保健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下:

什么是艾灸?

艾叶是常用的中药之一,性温、味苦、辛辣、芳香,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中医医生多在虚寒性的出血症、腹中冷痛、月经不调、崩漏下血时配伍应用。而用得较多的,还是针灸方面,把艾叶制成艾绒、艾炷、艾条等点燃后,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温热性剌激,并能使药力内透,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等防病治病的目的。

古代医书《医学人门》中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是除药物、针刺之外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在传统的灸法中,艾灸只是灸法的一种,此外,还包括用灯心草蘸油点燃淬烫为位的灯火灸,用一些剌激性较大的药物,如大蒜;白芥子、旱莲草等捣烂后敷贴体表,让其发泡的无针灸,以及艾灸与其他方法配合运用,如在艾灸时垫隔生姜、食盐、胡椒粉的隔物灸,把艾条切成小段插在已刺人穴位的针柄上的温针灸等等。它们各有其特点和适应症,针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不同的灸法来治疗的。

艾灸的养生作用有哪些?

1、调和气血:气是生命之源,血为物质基础,气血充足、气机条达则人的生命活动正常;反之则发病。艾灸可补气养血、疏理气机,且可提升中气以达养生保健的目的。

2、温通经络: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及营养物质的输布,若病邪侵及经络导致其闭阻不通则会引发疾病。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达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之效。

3、调节阴阳: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就会发病,艾灸能使失衡的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4、扶正祛邪: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艾灸通过对某些穴位施灸可以培扶人体正气,增强机体防病抗病能力。

艾灸过程需专注

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责编:郑永仪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怀孕可以艾灸吗,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孕妇不能艾灸。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即用艾条熏穴,起到防病治病的养生作用,具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强身健体的作用。艾灸的禁忌之一显然表明孕妇不能艾灸。艾灸的作用机制是将艾条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传递到经络系统,调动人体免疫功能,作用于人体内脏和四肢的病变部位。当然,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Q:艾灸的注意事项多吗?

你好,艾灸有很好的保健和治疗的作用,它具有效果明显,操作简单,经济实用的优点,只要认真和正确的操作规程对人体一般是不会产生不良反应的。艾灸的注意事项主要有凡是暴露在外的部位,比如脸部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大血管处和心脏的部位不要灸,过度的疲劳和过度的饥饿,大汗淋漓,情绪不稳,女性经期不要进行艾灸,患有某些传染性疾病,高热抽风期间都不易艾灸,艾灸的时候要专心致志,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注意防火保暖和防暑,注意施灸的时间和温度的调节。

Q:盆腔炎可以用艾灸吗

盆腔炎可用艾灸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经常采用温针灸的方法。首先将普通的针刺作用于相应的穴位上,然后将艾灸作用于针体上,使艾灸的热量通过针体到达穴位,起到针灸的双重作用。其次,艾灸可以直接熏蒸会阴,熏蒸时离皮肤至少30cm远,防止烫伤皮肤。期间应注意节制性,注意休息,不要熬夜。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