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在线:您能否分享一些关于中医治疗在重大疾病上的典型案例?
邱健行(专家预约)教授:坊间有不少人认为,中医在急症中作用不大。“救急还是要靠西医,中医的优势主要还是在慢性病方面。”对于这个观点,北京中医院刘清泉院长曾说过,这种认识虽然比较普遍,但有失偏颇,甚至是非常片面和表浅的。如果真正是深入ICU,真正参与了SARS、甲流和登革热等流行病救治,就会发现如果没有中医药的介入,不敢想象将会多死多少人,又将有多少危重病人一直陷于危重状态而不能逆转。刘院长曾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十多年前他曾经接诊过一个濒临死亡的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患者当时心跳非常微弱,似有似无,刘院长急用红参煎水,撬开老人家的嘴巴灌下去,几分钟之后老人家的脸色转过来了,脉搏也逐渐有力。事实证明大剂量的人参、附子用对了是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的。当时看到这件事的人都为此感到非常惊讶。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国家就针对中医急症的治疗成立了急症治疗的协作组。把主要的几个临床急症具体分成七个小组,哪七个小组呢?中风、热症、血症、心痛、胃痛、厥脱(即休克)和急症剂改,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急症。其中中风,大家都知道,死亡率很高;热证,比如说发烧,长时间发烧难退对患者也是很不好的;出血证,这就很多了,如:吐血、便血、咳血、尿血、皮下出血;心痛,比如心肌梗塞导致的疼痛;还有胃痛,严重时可以导致胃穿孔,进而引发大出血导致休克或死亡,很难挽救。面对这些病,我们有中医这把“枪”,也要有中药作“子弹”,那么进行剂型的改革也是很有必要的。这就是急症剂型改革的必要性。当时政府调合大量人力,分别创立各个组的治疗规范,同时制作出很多中医急症的剂型,主要有静脉注射液、喷雾剂、片剂、胶囊还有颗粒剂等,这些剂型用于临床急症的效果非常好,挽救了不少危重病人的生命。当时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邱和明教授是组长,我协助他当副组长。通过大家的努力,制定出吐血、便血、咳血、尿血和紫瘢的治疗规范,并研制出紫地合剂、紫地针剂、宁血散,这些剂型用于临床后也取得大面积的疗效。
我举个案例,1982年冬天我省某一地市有一专家,是政协领导人之一,在当地有比较高的威信。由于吃辛辣东西过多造成上消化道出血,有呕血、拉黑便等症状,当地即时组织抢救,由市领导担任抢救小组组长,中山医科大学分院一位资深的西医担任副组长。但这个患者的症状比较棘手,其出血量较大,血压急剧下降,引起继发性脑血栓(中风),神志欠清,便血不止。当时使用了很多西医的办法来救治这位患者,比如说考虑到患者有出血症状,选择了止血药,结果血出少了,脑血栓症状加重了,神志又不清了,即改用通血栓药物,人清醒一些,但出血量又复增了,进退维谷,于是就打电话到广州来邀请会诊。我当时就过去了,看过病人以后发现他们在用西药上有矛盾,就想起我们的中医药是多效的,很多药物它具有一个双向调节的作用。好像田七(即三七),它既可以止血,又可以活血。止血对于患者的出血有帮助,活血对脑血栓缓解有帮助,于是大家都很同意这个意见。我于是使用了中药三七注射液和宁血注射液,这些药用下去以后,两天,病人血就止了,人也清醒了,当时大家觉得中医对急症的治疗的确也是有办法。
现在不是说哪一个见效快哪一个慢的问题。西医治急症,假如你的方不对头也是不行;而中医用对了,一样可以治疗急症。这是方法的问题,用对了哪一个方法都能体现效果。西医用对了它能治急症,中医用对它也能治急症,这就是一个例子。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消化内科 邱健行教授
邱健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全国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
擅长:脾胃病、急慢性胃炎、溃疡病、急慢性结肠炎、功能性胃肠病、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上消化道出血(呕血、便血)、难治性血证、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功能性月经过多、顽固性咳嗽、顽固性失眠、顽固性皮肤过敏、习惯性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