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我们熟悉的患儿疾病,它的出现危害性也比较大,在发现孩子得病后,我们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检查,根据孩子的病情进行合理的治疗。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危害
1、可以出现机体组织器官供血障碍,造成组织缺氧,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2、可造成肺部血流增加,容易反复发生肺部感染。
3、血流动力学异常还可加重心脏的负担,发生心力衰竭,诱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4、心脏结构异常造成的血液湍流可造成局部心内膜结构受损,容易滋生细菌,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
5、先心病除了会造成以上身体方面的损害外,还可给患儿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先天性心脏病会给家庭的幸福生活蒙上阴影,给患儿的心灵造成程度不等的创伤,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严重的可造成人格缺陷。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在胎儿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心脏血管畸形,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脏病,约占出生婴儿的15%左右,主要分为两大类:紫绀型及非紫绀型。紫绀型即出生后婴儿口周及四周末梢出现青紫,尤以哭闹时明显;非紫绀型婴儿早期无症状,往往在查体时发现心脏杂音,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即可确诊。主要为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等,确诊后的心脏病应早期治疗,需要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修补,常规要选择胸部正中切口,劈开胸骨来显示手术部位,术后常常留下较大的瘢痕。
近期心外科采用右腋下胸部小切口治疗小儿先心病,不劈开胸骨,不切除或切断肋骨,保持了骨性胸廓的连续性,手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切口小,且位于腋下及侧胸壁,右上肢功能位时,几乎看不到切口瘢痕,使病儿和家长摆脱因胸骨前正中切口所留下的瘢痕而造成的负担和痛苦。
近20多年来由于先进的现代检查技术的发展(如心导管术、心血管造影术、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核素心血管造影等)及低温麻醉、体外循环和心脏外科手术的进展,很多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能得到准确的诊断与根治,部分复杂的心脏畸形也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最佳时期
1、房间隔缺损:房缺小于10mm,可半岁-3岁手术,房缺大于10mm,需3月-1岁手术;
2、室间隔缺损:室缺小于5mm,可半岁-3岁手术,室缺大于5mm,需1月-半岁手术,还有一些小的缺损,比如干下部位的室缺,由于靠近主动脉瓣,就是小于5mm,也需要积极手术治疗;
3、肺动脉瓣狭窄:中度狭窄以下,可半岁-3岁手术,重度狭窄,需新生儿期尽早手术,否则面临严重缺氧风险;
4、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直径小于5mm,可半岁-3岁手术,动脉导管直径大于5mm,需出生-半岁尽早手术,早产儿不能脱离呼吸机则需急诊手术;
5、法洛四联症:无严重缺氧或频繁缺氧发作,可3月-1岁手术,严重缺氧或频繁缺氧发作,需新生儿期尽早手术或急诊手术;
6、完全型大动脉转位:不手术风险极大,一旦发现即需即刻就诊住院,据病情选择手术时间,大多往往需急诊或尽早手术;
7、肺静脉异位引流:无肺静脉回流梗阻,可在3-6月时手术,但相当一部分患儿存在肺静脉回流梗阻,需急诊或亚急诊手术;
8、房室间隔缺损(或心内膜垫缺损):3-6月手术效果最佳,部分患儿存在肺炎、心衰症状需尽早手术;
9、主动脉缩窄中断:因存在下半身供血不足,上半身高血压,往往需尽早手术,1月-半岁手术效果好;
10、肺动脉闭锁:(1)合并室间隔缺损且肺动脉发育欠佳的患儿3-6个月大行第一期手术,(2)合并室间隔缺损且肺动脉发育良好的患儿可选择1岁左右直接行根治手术,(3)不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需出生后即刻急诊手术治疗。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护理
1、前胸正中切口心脏手术后的患儿, 为防止胸骨畸形,形成鸡胸”,睡觉尽量要仰卧,少侧卧。
2、心功能不全的孩子往往出汗较多,需保持皮肤清洁,夏天勤洗澡,冬天用热毛巾擦身(注意保暖),勤换衣裤。
3、患儿术后一般均需服用一段时间的强心药物(地戈辛片)、利尿药物(螺内酯片)、补钾药物(枸橼酸钾口服液)。值得注意的是,每天要监测孩子的脉搏,如果心率低于每分钟70次时就要停用地戈辛片。
4、术后早期(1~2个月内)定期称体重,一般每周一次,体重于短期内增加明显,要加用速尿。
5、手术后三个月内如遇到感冒、腹泻、牙龈炎、扁桃体炎等,以及不明原因的发烧时,需及时治疗,适当应用敏感抗生素加以控制。
6、出院后早期活动要适量,不要劳累过度,要逐渐增加活动量和强度,尤其是在出院后1~3个月内要限制活动。
7、出院六个月后复查胸片、心电图等。一般出院后一年来院复查,以后定期随访,以了解心功能的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