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性生活过早或引起宫颈癌!

家庭医生在线 2017/11/25 9:06:53

宫颈的癌变历程漫长,一般经10年左右的时间才会有所发展。由于宫颈癌具有这一特点,95%的宫颈癌是可以有效预防的。一旦早期发现病症,经过规范化治疗,是可以完全阻断它向癌的方向发展。

宫颈癌青睐的高危人群有以下几大类:

1、性生活过早的妇女,即18岁以前已有性生活。

2、40岁以上的妇女。

3、多孕、早产或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妇女。

4、自身有多个性伴侣或配偶有多个性伴侣的妇女。

5、曾患有人乳头状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艾滋病毒感染或其他性病的患者。

6、吸烟、吸毒、营养不良的妇女。吸烟女性较不吸烟女性发生宫颈癌与卵巢癌的相对危险度增高。家庭中被动吸烟者比无被动吸烟者发生宫颈癌的相对危险度高2.5倍。

7、长期有慢性宫颈炎、宫颈糜烂、白斑、宫颈撕裂或有癌前病变的妇女。

8、与患有阴茎癌、前列腺癌高危男子有性接触的妇女。

9、宫颈重度不典型增生者。

10、从不参加宫颈癌筛查的妇女。

预防宫颈癌,首先应该从了解理论着手

1、普及防癌知识,开展性卫生教育。

2、要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婚前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注重卫生保健,提倡计划生育和晚婚晚育。

3、凡有性生活妇女,月经异常和性交出血者,应警惕宫颈癌发生的可能。

4、定期开展宫颈癌的普查,每年普查一次,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5、凡有性生活妇女到妇科门诊就诊,应作常规宫颈刮片检查,若有异常应作进一步检查。

6、及时诊断和治疗HPV感染、非典型增生(CIN)(CINⅡ级或CINⅢ级是宫颈癌的癌前病变),以阻止宫颈癌的发生。

饮食上如何护理?

1、宫颈癌患者白带多水样时,忌食生冷、瓜果、冷食以及坚硬难消化的食物;带下多粘稠,气味臭时,忌食滋腻之品。

2、宫颈癌早期对消化道功能一般影响较小,以增强患者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为主,应尽可能的补给营养物质,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等均可合理食用。这是在宫颈癌患者的饮食护理中要注意的。

3、宫颈癌晚期,应选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如牛奶、鸡蛋、牛肉、甲鱼、赤小豆、绿豆、鲜藕、菠菜、冬瓜、苹果等。

4、化疗时,饮食调养以健脾补肾为主,可用山药粉、苡米粥、动物肝、胎盘、阿胶、甲鱼、木耳、枸杞、莲藕,香蕉等。出现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时,应以健脾和胃的膳食调治,如蔗汁、姜汁、乌梅、香蕉、金橘等。

5、放疗时,饮食调养以养血滋阴为主,可食用牛肉、猪肝、莲藕、木耳、菠菜、芹菜、石榴、菱角等;若因放疗而出现放射性膀胱炎和放射性直肠炎时,则应给予清热利湿,滋阴解毒作用的膳食,如西瓜、薏苡仁、赤小豆、荸荠、莲藕、菠菜等。

(责编:黄超宏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HPV11是宫颈癌的高发人群吗?

HPV11是宫颈癌的高发人群,考虑人体乳头瘤病毒容易诱发宫颈癌,可以做宫颈活检判断的。宫颈癌的高危人群:1、多性伴侣2、早婚多育者3、宫颈不典型增生者4、年龄。此外,口服避孕药、吸烟也是宫颈癌高危人群。

Q:宫颈癌饮食有何禁忌?

宫颈癌由气血瘀滞,痰湿凝聚,毒热蕴结而致。用膳应禁忌肥腻甘醇、辛辣香窜,油煎烤炸等生湿、生痰、燥热,易致出血的食品。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忌肥腻、油煎、霉变、腌制食物。忌羊肉、韭菜、狗肉、胡椒、姜、桂皮等温热性食物。公鸡等发物。

Q:哪些人群会容易得宫颈癌?


 1.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者:  资料显示,
99.6%宫颈癌因hpv感染引起。
  2.多性伴侣: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性伴侣数≥10个者在宫颈癌新发病例中占36%,说明多个性伴侣与宫颈原位癌及宫颈癌均有明显的相关性。这是因为精子进入阴道后产生一种精子抗体,这种抗体一般在4个月左右方能完全消失。如果性伴侣多,性交过频,则会产生多种抗体(异性蛋白),所以更容易患宫颈癌。
  3.早婚多育者:  北京市宫颈癌防治协作组报告显示,20岁以前结婚的患病率比21—25岁组高3倍,比26岁以后结婚者高7倍。同时宫颈癌的发生率随产次增加而递增,7胎以上比1—2胎的妇女高10倍以上。
  4.年龄:  20岁以前的女性患宫颈癌概率较低,
20—50岁宫颈癌高发,50岁以后发病率下降。总的来说,近年有年轻化趋势。去年北京某医院确诊宫颈癌9例,年龄主要在34—48岁,其中40岁以下者占33.3%,
40—48岁者占66.6%。
  5.宫颈不典型增生者:  特别是中度和重度患者,若不积极治疗,也可能转化为宫颈癌。
  此外,口服避孕药、吸烟及低收入者也是宫颈癌高发人群。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