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烧伤的面积和深度
如上所述,这两个条件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1、面积的估计以烧伤区占体表面积%表示,研究者曾提出几种估计方法,国内现有中国新九分法和手掌法,后者用小面积烧伤。
2、浓度的识别按热力损伤组织的层次,烧伤分为1°,浅Ⅱ°,深Ⅱ°和Ⅲ°。
Ⅰ°烧伤:仅伤及表皮,局部呈现红肿,故又称红斑性烧伤;有疼痛和烧灼痛,皮温稍增高,3~5日可好转痊愈,脱屑而不留瘢痕。
Ⅱ°烧伤:深达真皮,局部出现水泡,故又称水泡性烧伤,①精选Ⅱ°者仅伤及真皮浅层,一部分生发层健存,因渗出较多,水泡较饱满,破裂后创面渗液明显;创底肿胀发红;有剧痛和感觉过敏;皮温增高,若无感染等并发症,约2周可愈,愈后不留瘢痕,短期内可有色素沉着,皮肤功能良好,②深Ⅱ°者伤及真皮深层,尚残留皮肤附件,因变南的表层组织稍厚,水泡较小或较扁薄,感觉稍迟钝,皮温也可稍低,去表皮后创面呈浅红或红白相间,或可见网状栓塞血管;表面渗液少,但底部肿胀明显,若无感染等并发症,3~4周可愈,因修复过程中间有部分肉芽组织,故留有瘢痕,但基本保存了皮肤功能。
二、烧伤严重性分度
为了设计治疗方案,特别是处理成批伤员时,筹组人力,物质条件,需要区别烧伤严重程度的分类,我国常用下列分度法:
轻度烧伤:Ⅱ°烧伤面积9%以下。
中度烧伤:Ⅱ°烧伤面积10%~29%;或Ⅲ°烧伤面积不足10%。
重度烧伤:总面积30%~49%;或Ⅲ°烧伤面积10%~19%;或Ⅱ°,Ⅲ°烧伤面积虽不达上述百分比,但已发生休克等并发症,呼吸道烧伤或有较重的复合伤。
特重烧伤:总面积50%以上;或Ⅲ°烧伤20%以上;或已有严重并发症。
另外,临床上还常称呼小,中和大面积烧伤,以示其损伤轻重,但区分标准尚久明确,故病历记载仍应明确面积和浓度。
三、局部病变
热力作用于皮肤和粘膜后,不同层次的细胞因蛋白质变性和酶失活等发生变质,坏死,而后脱落或成痂,强热力则可使皮肤,甚至其深部组织炭化。
烧伤区及其邻近组织的毛细血管,可发生充血,渗出,血栓形成等变化,渗出是血管通透性增高的结果,渗出液为血浆成分(蛋白浓度稍低),可形成表皮真皮间的水泡和其他组织的水肿。
四、全身反应
面积较小,较浅表的热烧伤,除疼痛刺激外,对全身影响不明显,面积较大,较深的热烧伤,则可引起下述的全身性变化。
1、血容量减少伤后24~48小时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成分丢失到组织间(第三间隙),水泡内或体表外(水泡破裂后),故血容量减少,严重烧伤后,除损伤处渗出处,其他部位因受体液炎症介质的作用也可有血管通透性增高,故血容量更加减少,除了渗出,烧伤区因失去皮肤功能而蒸发水分加速,加重了脱水。
机体在血容量减少时,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降低肾的泌尿以保留体液,并产生口渴感,毛细血管的渗出经高峰期后可减少至停止,组织间渗出液可逐渐吸收,然而,如果血容量减少超过机体代偿能力,则可造成休克。
2、能量不足和氮负平衡伤后机体能量消耗增加,分解代谢加速,出现氮负平衡。
3、红细胞丢失较重的烧伤可使红细胞计数减少,其原因可能是血管内凝血,红细胞沉积,红细胞形态改变后易破坏或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故可出现红蛋白尿和贫血。
4、免疫功能降低伤后低蛋白血症,氧自由基增多,某些因子(如PGI2,IL-6,TNF等)释出,均可使免疫力降低;加以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灭作用也削弱,所以烧伤容易并发感染。
五、全身性反应和并发症
中度以上烧伤的严重性实际包含其全身反应和并发症,并发症甚至可使轻度烧伤病人发生危险,预防或减轻并发症,则可促使烧伤病人顺利或转好治愈,为此,必须重视烧伤的全身性反应和并发症的早期表现。
低血容量的表现,主要有口渴,唇干,尿少,脉率增快,血压偏低,红细胞比积增高等,如发生休克,可有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出冷汗或肢端凉湿,脉搏细弱或触不清,血压明显降低或测不到,尿量甚少或导尿始能观测尿量,中心静脉压降低等。
烧伤容易并发感染,创面上的化脓易发现,坏死组织,焦痂下的感染和全身性感染,则可能被忽视,此时病人体温明显上升,白细胞及其中性百分率明显增多;但重病人的体温反可降低,白细胞可不增多或减少,应取创面分泌物和血液,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还要根据烧伤严重程序,监测肾,肺等重要器官功能,例如:对肾功能改变,除了计算每小时尿量,还要化验尿常规(含比重),测定血/尿肌酐,血/尿钠等,对肺部改变,除了呼吸系统的理学检查,需要时摄X线胸片和血气分析等检查,总之,要及时发现和诊断烧伤的各种并发症,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