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不仅让家长们烧心,而且宝宝自己也遭受着疾病折磨。面对这种情况,除了吃药之外,中医有哪些退烧以及护理的方法呢?
宝宝发烧有三宜两忌
宜保持家居空气流通。众所周知,散热,主要是通过对流、传导和蒸发三种机制,故空气的流通,有利于散热降温。
宜多饮水,饮水可补充因发热而蒸发的水分。饮水后出汗,水分的蒸发,可帮助退热。此外,排尿增多也可使部分热量由尿液带出,加速退热。若出汗较多,应及时擦干,以防感冒。
宜选用适当的退热措施。物理降温,是利用物理学散热的对流、传导、蒸发等原理的退热方法,安全、简便而可靠,是首选的退热措施。譬如打开门窗,或利用风扇加速空气流通,是利用对流原理的一种方法,所有家庭都可采用。那种发热时不能开窗,不能吹风扇的看法是错误的。当然,不能对着病孩吹风扇。根据热传导的原理,也可采用冰或冷水敷头颈、腋下及双侧腹股沟的退热方法。冰敷时,冰袋外需裹一层布,以防局部皮肤冻伤。用35~40%的酒精或30℃左右的温水拭浴,可可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加速水分的蒸发,也是一种相当简便的退热方法。酒精拭浴时,要注意不要拭浴头面及胸前。当物理降温方法的疗效不佳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适当的退热药。
忌滥用退热药。退热药多有副作用,有的甚至可引起白细胞减低、出血、溶血等严重反应,多用无益。
忌退热过快。退热过快、过猛,可致小儿体液大量丢失,引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所以退热应温和,不宜操之过急。
放血退烧方法
对于38.5℃以上的高烧,尤其是高烧惊厥的孩子,可以试试末梢放血的治疗方法。
主要是给郁闭在身体内的,游离于经络之外的阳气一个出路,你会发现高烧不退的孩子基本上无论吃了几次西药退烧药,身上没有汗,干烧。但是如果在末梢能放一点血,孩子经过疼痛的刺激能发出汗来,阳气得以从汗毛孔释放出来,烧就能逐步降下来了。当然,治疗方法要跟时间紧密相连的,不同时间的放血的部位也不相同。但是如果实在是高烧不退的紧急情况,最简单的是十个手指末端(中医讲叫十宣穴)都少量放出一点血来,烧也能逐步退了。
放血的方法也很有讲究,首先,家长要准备一只医院那种采血针,不能用我们平时测血糖那种弹式针,因为这种针扎下去根本不会觉得疼,而我们要的就是让他疼一下;然后,给孩子十个手指都扎破;最后,从手掌劳宫穴,顺手手指捋,一直捋到指端末梢,把血挤出来。
穴位退烧方法
1、十宣穴
十宣穴,即十指尖,共10个。十宣穴急救用途较多,民间广泛应用于热病、癫痫、小儿惊风等。高热时,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3到5滴为宜。
2、大椎穴
大椎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督脉与身体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总督一身之阳,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在大椎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加拔火罐效果更好。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约推100~300次。
3、曲池、合谷、外关穴
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为曲池。合谷俗称“虎口”,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凹陷中。曲池与合谷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既能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外关在腕背横纹中点往上取两横指。外关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是解表退热的要穴。
用毫针刺这3个穴,能降体温。也可按摩这3个穴,同时配合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向上推向肘部约300次。
半夜突发高烧退烧小偏方
1、生姜一小块(约10克),捣成糊状,敷在手腕处的高骨上,或直接切片贴在高骨处,用医用纱布裹住后,贴上胶布固定,一般40分钟左右就可以退烧。
2、薄荷15克,水500毫升,烧煮5—8分钟即可,待水温凉后,用纱布蘸取反复擦洗腋窝、前额,大腿根,直到孩子烧退为止。
提醒广大家长朋友,宝宝发烧千万不要乱用药,在医嘱下给宝宝进行护理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