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真快,2017年也快过去两个月了,年过30岁的小张内心焦虑,在北京学习、工作11年了,感情的归宿却迟迟看不出希望。她很少外出活动,下班之后总是一个人窝在屋里上网、刷手机。相处了近一年的男朋友也快一个月没见面了,虽然彼此工作忙是重要原因,可她知道主要是没有强烈的见面意愿。难道这段感情,又无疾而终了吗?
其实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类似小张这样的“恐婚”心理,并不是偶然的孤立现象。
婚姻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出的特定生活方式,在过去的人类历史中,一直是个体和族群保持生存和发展的最佳方式,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可在现实中人们却处处感受到感情、婚姻形式的变化,越来越难于做到一朝接连理白头到终身。当今中国社会男女平等日盛,无论男女都可以通过自我努力在社会中独自良好工作生活,每个人都更强调自我人格的独立,婚姻越来越不是人们唯一或必须的生活方式,必然更加剧了婚姻生活中的冲突和不稳定性。而且,与古人不同,今天的人们即使离开婚姻的“围城”,只要自我努力,仍然可以独自过上良好的生活,甚至生活的更加精彩。如果我们无法坚信婚姻的积极作用和未来保证,则无法迈出步入婚姻的那一步,成为“恐婚症”患者。
婚姻不是人生的全部,更不是人生全部的保障。能否真正地面对彼此的需要,无论是否是永远的,只要是真诚的就是值得拥有。只有对自我人生未来充满自信,无论遭遇什么“围城”的困扰,都能独自美好生活,才能跨越“恐婚”情绪的困扰,实现尽快“脱光”的愿望。
展开剩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