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
症状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病因多,病机复杂,反复性大,治疗棘手,尤其是未婚女青年及月经初期少女更为普遍,表现为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发生下腹部胀痛、冷痛、灼痛、刺痛、隐痛、坠痛、绞痛、痉挛性疼痛、撕裂性疼痛,疼痛蔓延至骶腰背部,甚至涉及大腿及足部。
常伴有全身症状:乳房胀痛、肛门坠胀、胸闷烦躁、悲伤易怒、心惊失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胃痛腹泻、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冷汗淋漓、虚脱昏厥等症状。其发病之高、范围之广、周期之近、痛苦之大,严重影响了广大妇女的工作和学习,降低了生活的质量。
痛经的治疗
通过病史及全身、局部检查,寻找可能引起痛经的病因后,作相应的处理。
一般处理:进行必要的卫生常识宣教,消除焦虑、紧张和恐惧,解除精神负担。及时治疗全身慢性疾病。发育不良、体质虚弱者应设法纠正。开始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防止受寒,注意经期卫生。
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为减少前列腺素的释放,可于经前3-5天口服消炎痛25mg,或乙酰水杨酸0.3g,或甲氯灭酸250mg,均每日2-4次,可能有显效。
口服避孕药抑制排卵:由于痛经主要发生在排卵周期,可试服避孕药Ⅰ或Ⅱ号以抑制排卵,用法同避孕方法,可能减轻症状。也可口服安宫黄体酮5-10mg/日、炔诺酮2.5-5mg或甲地孕酮4-8mg,每日一次,月经第5日开始服用,连服20-22天,共3个周期。对子宫膜异位症及年较长者均可使用。
止痛解痉:下腹置热水袋,酌服索密痛或颠茄合剂,必要时注射阿托品0.5mg。最好不用或少用杜冷丁、吗啡等,以防成瘾。
对症治疗:宫颈口小或颈管狭窄病人,试月经前用宫颈扩张器,缓慢地按顺序扩至6-7号,使经血畅流,并能减低宫颈口周围交感神经纤维的感受能力而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必要时可连续进行2-3周期;子宫后倾后屈者,可试胸膝卧位,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好,比西医副作用少。因人而异,因病施治是中医治病的最大优势,因此吕药治疗原发性痛经有着广泛的开发前景。
气滞血瘀: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予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当归9g,川芎6g,延胡索6g,香附3g,枳壳5g,甘草9g,丹皮6g。
寒湿凝滞: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暗黑有块,恶心呕吐,畏寒,例溏,苔白腻,脉觉紧。温经除湿,化瘀止痛,予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当归9g,川芎6g,官桂3g,干姜3g,小茴香1.5g,五灵脂6g,延胡索3g,赤芍6g。
湿热下注:经前、经期小腹胀痛,经理多,色红,质稠或有块,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予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白芍15g,川芎10g,当归15g,丹皮15g,黄连10g,生地15g,桃仁15g,红花15g,莪术15g,香附15g,延胡索15g。
气血虚弱: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月经色淡量少,质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虚细。益气补血止痛,予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人参20g,黄芪15g,川芎15g,当归15g,熟地25g,白芍15g。
肝肾亏虚:经净后小腹隐痛、腰酸,经血量少而质薄,经色暗淡,或有头晕耳鸣,小腹空坠不适,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益肾养肝止痛,予调肝汤(《傅青主女科》)。当归9g,白芍9g,山萸肉9g,山药15g,阿胶9g,巴戟天3g,甘草3g。
预防与调护
对于原发性痛经女性朋友可以采取如下护理方法:
1。注意并讲究经期卫生,经前期及经期少吃生冷和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2。消除对月经的紧张、恐惧心理,解除思想顾虑,心情要愉快。可以适当参加劳动和运动,但要注意休息。
3。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尤其是体质虚弱者。还应注意改善营养状态,并要积极治疗慢性疾病。
4。疼痛发作时可对症处理,口服田七痛胶囊、延胡索片、去痛片,也可服用阿托品片及安定片,都可缓解疼痛。另外,喝一些热的红糖姜水会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