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大健康产业高层论坛暨领袖峰会隆重召开,大会遍邀业界精英,从体制改革、投资与发展热点与误区分析、市场前瞻、国际经验等多个维度来透析中国健康行业的未来发展与格局。本次峰会特别邀请了原广东省卫生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现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厅级巡视员,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客座教授廖新波先生就“互联网+大健康让医疗方向走向何方”发表了以下演讲。
如今,“互联网+”进入健康医疗领域,炒作的概念非常多。有的平台拥有大量的客户群,因而提出要改变现状的格局;有的医生干脆自己行动,把医生群体集合起来,由医生集团与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出售”服务;还有的主攻医院管理……无论结果如何,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关键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使数据互联互通,而不是传统的市场瓜分、建立“集团军”市场割据。目前,要使数据互通,使“互联网+医疗”落到实处,瓶颈则在于政策的松紧度。
国家重要战略——供给侧改革
在过去7年的医疗改革中,许多政策更多的是从刺激需求出发。这是从纯经济的角度,以投入“拉动”医疗内需的改革方式。虽然在新医改的7年里,医院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行业的产值突飞猛进,可惜,这不应该是医改的目的,也不是好现象!医学的目的是减少疾病的发生,而不是建设医院,甚或疯狂扩张。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基本医疗还是高端医疗,用“拉动内需”来实现医疗改革的目标是片面的、不恰当的。最近,中国社科院做出的一个报告提出,改革的任务没有完成的表现就是病人越来越多,医疗总费用越来越高,政府的投入和老百姓的花费都增长。其实,政策导向应该是解决预防的问题,但是预防和治疗是一对矛盾。预防做得好了,就不可能拉动医疗的内需。
“互联网+”更多地应该运用在疾病预防与基本医疗上
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能“拉动内需”的,互联网知识建立一个患者于医生的互动平台,这种互动,可以使患者更容易或者健康知识,更容易就诊就医,同时,它可以使很多技术容易获得,很多就医流程简单化,使患者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医生,使医生找到更合适的病人,形成互联网式的预防、医疗、康复、养老新生态。而供给侧的医疗改革无疑是在生产方式、生产力解放和效率上发挥作用,把禁锢在公立医院或大医院的生产力释放出来,使医生根据市场的需求寻找适应自己发挥和发展的平台。只有医生、护士、医技人员解放了,不是依医院等级,而是借助互联网与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而流动,真正意义上的分级诊疗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互联网+健康医疗”是医护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恰当的模式。医生的流动是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医生价值难以体现的#!好形式。
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解放
供给侧的变革不仅涉及公立医疗机构,还必须考虑民营医疗机构。因为即使现在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同在一个刺激需求、过度医疗的市场上竞争,但是当理顺之后,二者的发展方向是不同的。“医生团队”或者说“医生工作室”、“医生集团”都应该成为民营医疗机构的主力军,也是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水平#!快捷的方式,当然,更是支付制度改革的一个起点。如果要全面施行当前医改主推的分级诊疗,则需要两把钥匙——人事制度改革和支付制度改革。在这方面,医生团队的出现可能会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是推动行业进化的一只鲶鱼。用李克强总理和李斌主任的话来说就是倒逼各项制度的改革。
另一方面,要真正实现医改目标,“三医”的重点在于“联动”。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联动呢?除了政策基础外,“互联网+”也可以在其中大有作为。对于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来说,互联网是个纲,纲举目张,一网打尽几乎所有的基本任务。
对于健康医疗行业,医生团队和“互联网+”都是新兴事物,但也不只是高端医疗的服务形式,关键在于把医生、患者、机构这三大平台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相互之间的内应力,从而在推动健康医疗新常态的“流程改造”上发力。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会议合作、活动报道需求可联系彭先生:18820041981(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