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合并纤维化和黏膜溃疡,病变可累及全消化道,从口腔到肛门的任何部位,但主要侵犯回肠、空肠,其次为结肠,并可在胃肠道外形成迁移病灶,那么,小儿克罗恩病该如何预防呢?
预防小儿克罗恩病的方法有:
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应做好遗传病学防治工作。
积极防治各种细菌感染性疾病,因病原体可致疾病的转移已得到证实。
应提倡母乳喂养,能减少婴幼儿接触其他致敏原的机会而起到保护作用。合理休息,加强营养,纠正水及电解质紊乱,改善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渣饮食,宜补充多种维生素、叶酸以及铁、钙等元素。注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海产品等。要素饮食在空肠上段吸收,可减轻食物及消化酶对病变部位的刺激,起到控制病情活动的作用。可输全血、氨基酸、白蛋白,必要时行肠道外静脉营养。指导患者进行心理训练,重视精神卫生。
在临床上,小儿出现克罗恩病后,会有以下症状表现出来:
起病特点 早期起病隐袭,病程持久,症状发展慢,多于1~2年后才渐有症状发生,因而不易引起家长或医生的重视。有一部分小儿患者可急性起病,如表现发热,急性右下腹剧痛,便血等,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如阑尾炎等;对于年龄愈小的儿童其发生本病的临床表现愈不典型,也是造成误诊、漏诊的原因之一。
一般表现 先出现厌食、乏力、消瘦苍白、营养紊乱;约半数可有发热,多为中低热,不规则热型;有些患儿以发育迟缓为首发症状。因营养不良等长期结果可造成体重下降,身高不足,性成熟延缓及智力障碍等,约20%~60%患儿可有全身症状。
消化道局部表现 早期以阵发性腹痛、腹泻为主,无里急后重,伴有黏液和血便。腹部常有弥漫性和不同程度的压痛。晚期常出现合并症如慢性不全性肠梗阻、肠穿孔、内瘘形成,右下腹可及肿物。有时可产生直肠狭窄和肛门瘘管。
(1)腹痛:常呈绞痛或痉挛性锐痛,部位因病变区域不同大致有些区别。由于以回盲部病变居多,故多见脐周或右下腹痛,疼痛阵发,多因餐后加重,排便或排气后可减轻,活动期时腹痛渐进加重。严重者持续腹痛,患儿可能在睡眠中痛醒。
(2)腹泻:约60%左右患儿可以有腹泻,大便每天2~10次,多为稀便、软便,病变广泛者可为水样便。黏膜溃疡侵入基底血管时或结肠直肠病变可有便血或黏液血便。或呈便秘腹泻交替,腹泻常因进食和精神因素加重,患儿常因便意而夜醒。腹泻可伴里急后重。
对于小儿克罗恩病的鉴别,可采用以下方法:
本病需与痢疾、肠炎、结核及寄生虫等慢性肠道感染、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肠道症状的免疫缺陷病及肿瘤(如非霍奇金淋巴瘤)鉴别。
肠结核。我国结核病人数尚不算少,对于有长期低热,肠结核病变定位于回肠末端及回盲部者最多,临床过程缓慢,右下腹痛也最多见,与局限性回肠炎鉴别相对困难,X射线表现也很相似。慢性病例如腹部摸到炎性肿块时,应排除肠结核。在其他部位有结核病灶者,多为肠结核,组织学检查可见干酪性肉芽肿病变,并常检到抗酸杆菌,不过肠结核者小儿少见,常伴有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盗汗、乏力、厌食等,可表现腹泻与便秘交替,体重下降,PPD皮试呈强阳性反应,造影或内镜可见病变极少只侵犯回肠末段,而更多地为回盲瓣结节不平、糜烂、变形,黏膜溃疡多呈环形,大小不一,可融合,肠管短缩变形。结肠镜检查及活检有助鉴别,如活检能取到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则非常支持肠结核诊断。如仍不能鉴别,可试用抗结核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发生于结直肠的局限性回肠炎应注意与溃疡性结肠炎鉴别。与溃疡性结肠炎相比,局限性回肠炎血便的发生率较低,病变多发生在回肠。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区别这二者有时很难。后者常以直肠起病,回灌性蔓延,症状以脓血便为主,腹痛可不明显,结肠黏膜弥漫性颗粒不平,充血,多发散在浅糜烂或溃疡形成,溃疡浅,多有出血,而瘘管或卵石征象不见。病理上溃疡性结肠炎多无肉芽肿形成以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