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抵抗力弱易携带乙肝病毒

家庭医生在线 2016/3/2 9:51:54 举报/反馈

乙肝病毒携带者(AsC)是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很少有肝病相关症状与体征,肝功能基本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

一、病因

主要来源有母婴传播、婴儿期感染、抵抗力较弱的被感染者、慢性乙肝转化而成。

1、母婴传播

母亲对子女的垂直传播是出生后携带者最主要的感染来源。在没有预防措施的情况下,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引起母婴乙肝病毒传播率几乎是100%。婴儿对大量入侵的乙肝病毒感染缺乏免疫清除能力,呈现“免疫耐受状态”。入侵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可与婴儿肝细胞的染色体基因组合,利用婴儿肝细胞复制繁殖,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表现为长期乙肝病毒携带状态而并不出现症状。

2、婴儿期感染

幼婴如长期与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阳性母亲、保姆、亲属密切生活接触,如哺乳、喂食、亲吻等可导致感染;也可通过预防接种和注射途径感染。婴幼儿期在易感的环境中比成人的感染并携带的几率约高8倍。

3、抵抗力较弱的被感染者

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全的青少年、成人接触乙型肝炎病毒后,可表现为不发病,但又不能清除病毒,使病毒与机体处于共存状态,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4、慢性乙肝转化而成

慢性乙肝经过治疗转归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二、临床表现

1、乏力:乏力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主要的表现之一,可持续至疾病痊愈后,主要是由于患者食欲下降,进食不足,全身热能供应不足引起。

2、头晕、失眠:有些乙肝病毒携带者经常出现头晕、失眠、早醒、多梦、心季、健忘等症状,这与肝脏疾病缠绵不断,日久天长必然导致肝肾亏虚、气血两虚。

3、食欲下降:食欲下降常常是病毒性肝炎患者早期主要表现之一。主要是由于肝细胞受损后,胆汁的生成及分泌减少,影响肠内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反射性引起食欲的下降。

4、黄疸: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转运和排泄的代谢环节中有任何障碍,均可引起肝细胞受损。其摄取、结合及排泄胆红素的能力发生障碍,以致血中的非结合胆红素升高,结果发生黄疸。

5、肝区疼痛:有半数以上乙肝的病情恶化症状患者以此为首发症状,多为持续性钝痛、刺痛或胀痛。

三、乙肝携带者如何保健

1、要劳逸结合

有专家指出,疲劳是21世纪危害人体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当人处于疲劳状态时,机体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这可使存在于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的乙肝病毒,加重对肝脏的损害。如果做到劳逸结合,就会使身体各个器官和脏器的生理功能得到自然的调解,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2、要营养均衡

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做到营养均衡。这有利于携带者体内病损肝细胞的修复。那么,乙肝病毒携带者怎样才能做到营养均衡呢?

每天进食1个鸡蛋、100—150克肉(以禽类肉和鱼类肉为主,少吃猪肉)。这样,可以保证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天都能够摄入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蛋白质。主食应包括五谷杂粮,而不应过于单一,每天应摄入500克左右的新鲜蔬菜,还应将食用菌(如香菇等)纳入膳食结构,以确保机体可摄入足够量的纤维素和矿物质。

3、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来说更有意义。乙肝携带者应该不要选择具有强烈运动的项目。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以便长期保持机体较强的抗病能力,免受肝病的侵扰。

4、进补很重要

乙肝病毒携带者可选用一些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保健品,如人参等。因为长期服用人参,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这有利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

四、预防

1、戒烟戒酒

酒精可以引起肝细胞变形坏死,乙肝病毒携带者饮酒会加重肝脏负担,引发肝损害,药酒、啤酒之类也最好不饮用。烟草中的尼古丁对肝脏影响较大,应尽量戒烟。

2、坚持定期检查

乙肝病毒携带者应进行长期观,定期检查,每年做一次血常规、肝功能、甲胎蛋白及肝、胆、脾的B超检查,若检查结果有异常,哪怕是轻微异常都应给予足够重视。

3、注意卫生

乙肝病毒存在于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各种体液中,如血液、唾液、精液等,带病毒者的血液、唾液等一污染健康人的新鲜创口处,就有可能引起感染。乙肝病毒携带者应注意卫生,面盆、毛巾、牙刷及漱口杯等不与别人共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引发乙肝症状。

(责编:郑梦雪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去献血吗?

你好,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不可以去献血的,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感染乙肝病毒引起的,虽然此期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多与机体处于和平共处时期,但是他们血液中是含有大量乙肝病毒的,而血液接触是乙肝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其血液或血液制品一旦输入到正常人体内,就会使得乙肝病毒迅速在新寄主体内繁殖,进而感染健康人,所以为有效降低乙肝感染率,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不能献血的。

Q:乙肝病毒携带传染吗

你好,乙肝病毒携带者患者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感觉明显的不适,日常生活中我们难以分辨。但是我告诉大家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具有传染性的,因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有乙肝病毒,属于传染源,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需要大家注意。乙肝病毒携带者胎源性传播,乙肝病毒携带者医源性传播,乙肝病毒携带者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乙肝病毒携带者昆虫叮咬传播,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液传播,乙肝病毒携带者性接触传播。

Q:乙肝病毒携带者会传染给我么

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传染性。  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方式与乙肝传播方式相同,主要都是通过血液传染、母婴传染、父婴传染、医疗器械传染、性接触等途径传染,日常工作生活中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几率非常小,基本等同于健康人,所以只要平时注意个人卫生,一般是不会被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的。传染性强弱  乙肝病毒携带者分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和非活动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两种情况,代表两个分期,各期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性强弱不同。
  1.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性较强,代表免疫清除期之前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这类人群的免疫系统无法清除病毒,造成与病毒和平共处的情况,如果肝脏细胞的伤害比较轻微,肝功能没有出现异常,肝脏穿刺作组织学检查也没有明显的改变。但是这类人群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比较活跃,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随着病历的进展,当肝脏的损害达到一定程度,即使肝功能正常也可以诊断为慢性乙肝患者。所以这类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应严密的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进入免疫清除期就要把握时机积极治疗。
  2.非活动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传染性弱,代表免疫清除期之后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此类乙肝病毒携带者机体已经通过免疫清除作用(包括药物的治疗作用),清除掉了血液中的病毒,肝脏的炎症病变已恢复,肝功能没有出现异常,而且没有明显的肝脏纤维化改变。此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或e抗体转为阳性,乙肝病毒DNA为阴性,因此此类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性小或无传染性。但是患者肝细胞核中仍可以有乙肝病毒存在,只是停止复制,不再向血液中释放病毒,也就是病毒和病变都不活动而已。此类非活动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病情较为稳定,注意生活细节,可以不予治疗,平时的生活要有规律,多吃有营养的食品,多吃青菜,少吃过油腻的食品,一定要禁酒。主要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为乙肝病毒最主要的传染方式,如输入含有乙肝病毒的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它血制品,均可造成乙肝病毒感染。
  2.医源性传播。如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均可引起乙肝病毒传播。
  3.母婴传播。乙肝病毒携带者中85%是通过母婴传播。乙肝病毒携带者生育有可能会传染给孩子。
  4.性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和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性生活时,如果不采取防御措施,也会造成乙肝病毒感染。
  5.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与乙肝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播乙肝。乙肝病毒的传染性  乙肝病毒携带是指健康的人被遗传或者是在生活中不慎被乙肝病毒感染上,导致被感染者血液、汗液、唾液以及分泌物等中都含有乙肝病毒。目前中国有1.3亿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而且每年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数量还在上升。当然有许多人并不知道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具体危害,就会有这样的疑问:乙肝病毒携带者会传染吗?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传染性大吗?乙肝病毒存在于乙肝携带者的各个部位,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而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的高危群体  乙肝病毒的传染性的强弱,随着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而不同。我国是乙肝高发区,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疫苗接种是最首选最有效的措施,建议凡是乙肝表面阴性的人群,如果没有乙肝疫苗接种的禁忌症,均应接种乙肝疫苗。那么,哪些人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呢?哪些人更需要注射乙肝疫苗呢?  专家介绍,乙肝病毒的感染高危人群比如那些经常跟乙肝病毒携带者生活在一起的,虽然说传染的几率不高,但是最好还是注射乙肝疫苗比较保险。以及医务人员,医生,尤其是外科,骨科,妇产科等科的医生。护士以及医院工作的保洁员,护工。或者是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这些人经常跟乙肝病毒携带者接触,所以都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应该注射乙肝疫苗。  而且除了以上经常跟乙肝病毒携带者接触的高危人群以外,那些因其他疾病,经常输入血液及血制品者,或者是经常在外就餐者,新出生婴儿等也应该注射乙肝疫苗。曾经接种乙肝疫苗,产生表面抗体,抗体消失,转为阴性,要进行加强注射。虽然注射乙肝疫苗都是自愿的,但是为了更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还是注射的比较好。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