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还需好水调 学古人选水泡茶

家庭医生在线 12月23日

很多人都爱喝茶,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外出吃饭,点一壶茶,静静地享受。然而,好茶还需好水调,清代张大发在《梅花草堂笔谈》中如是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所以,水质不好,就不能正确反映出茶叶的色、香、味,尤其对茶汤的滋味、色泽影响更大。

要想喝一壶好茶,还想喝出健康养生效果,不妨学学古人泡茶用水方法。

唐代陆羽《茶经》中的“五之煮”中阐述了水的选择:“其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并说取山中泉水时,要选择白色石隙中慢慢流出的泉水,喷涌而出或飞流直下的水“勿食之”,若常饮用“令人有颈疾”。不畅通的死水,再清冽也不能饮之。井水要用人们常来汲取的井水,江水要取离生活区较远的水。

古人对泡茶用水的选择,大致可归纳为水质和水味两大要素:水质要求活、清、轻,即水要有源有流,澄之无垢、搅之不浊,水质要轻、浮于上;水味要甘和洌。其要点为:

一是要甘而洌。

宋朝蔡襄在《茶录》中说:“水泉不甘,能损茶味。”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指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甘是指水含于口中有甜感,不苦不咸。

二是水要活、清而轻。

这是古人对泡茶用水的基本要求。明朝张源在《茶录》中分析得较为具体:“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洌,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古人饮茶用水以清为首,用活水冲泡方能发挥其本身固有的品质。

古人对水之轻重也有讲究,清代陆以《冷庐杂识》中说:乾隆每次出巡都带有一只精制银斗来精量各地泉水,精心称重,依次排出水质的优次,并以水比重的大小来作为水质量高低的科学依据,这与现代科学中硬水、软水的说法有相似之处,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是贮水要得法。

熊明遇在《罗岕茶记》中指出:“养水须置石子于瓮……”明朝许次纾在《茶疏》中进一步指出:“水性忌木,松杉为甚,木桶贮水,其害滋甚,掣瓶为佳耳。”所以好水需要好的容器来放置,这样才能保留其活性。

分享
相关资讯
健康日日睇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