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8个方法教你预防糖尿病

家庭医生在线 2015/8/17 9:24:00 举报/反馈

糖尿病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据悉,得了糖尿病的人群比血糖正常的人还要早10年逝世!如此惊人的一个数字在提醒我们,预防糖尿病刻不容缓,下面让小编为你讲讲糖尿病的预防。

糖尿病人群比血糖正常者早逝十年

我国一项对新诊断糖尿病患者长达23年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人群比血糖正常者早逝10年。23年间,随访对象中半数糖尿病患者已经死亡,其中约一半死于心血管疾病,而血糖正常者中仅有1/5离世。

专家指出,矫正年龄、性别、血压、血脂、吸烟等因素影响后,糖尿病人群死亡率仍然比非糖尿病人群高3倍。

如何预防糖尿病?

1、减轻体重。各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均明确了肥胖、超重和糖尿病的关系,不仅是糖尿病,各种代谢异常都与其相关,并且超重越多患病风险越大。因此,只要能减轻体重,就能获益。成年以后主要胖的是腰腹,有的人虽然体质指数正常,但是腰腹脂肪多。通过合理运动,首先减少的是腰腹肥肉。而单纯节食、不运动未必减脂肪,还可能会丢肌肉。人的肌肉少了,血糖可能更不稳定。

2、每天走路30分钟。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每周应进行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分摊到5~6天进行,即每天30分钟左右。在所有运动中,走路适用人群最广,不受场地、时间限制,比较安全,步伐、步速可以自己调节,且对关节的损害较小。

3、适量喝咖啡。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发现,喝咖啡能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咖啡有利尿的作用,还能提神,帮助身体燃烧一部分热量,对促进代谢有好处。但喝咖啡要适量,一天不能超过3杯,否则有脱钙的风险,会引发骨质疏松。另外,早起喝比较好,可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且一上午比较清醒。

4、选择高纤维素食物。研究证明,纤维素能促进肠道蠕动,排出残余的代谢废物,做好肠道清理工作。另外,纤维素对肠道功能的好处还表现在对肠道自身激素的调节上,对脂类代谢、糖类代谢都有益处。

5、经常深呼吸。研究表明,长期压力会导致血糖升高,深呼吸有减轻压力的作用。除了深呼吸,精神紧张的时候做做瑜伽,可以通过调节交感神经,减轻胰岛素抵抗。很多病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晚上睡不好觉,第二天早上肯定血糖高,这就是交感神经紊乱的后果。

6、保证充足睡眠。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或睡得太多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不同年龄对睡眠长度的要求是不同的,青春期之前小儿睡眠须超过10小时,年轻人8小时,中年人至少6小时。睡眠质量不好的人,如果自我调整不过来,就该吃药。现在新的安眠药副作用不大,可以间断服用,千万不要硬撑着。

7、不要独居。国外研究表明,独居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高。正常的家庭生活对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是有利的,独居的人如果自我约束力差,容易作息不规律,养成不良生活习惯的几率高。不过,自我约束能力强、健康素养高的人没事。

8、45岁以后关注血糖。专家说,45岁以上是糖尿病高发人群,特别是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以及血脂、血压高的人,应多关注血糖。

得了糖尿病该怎么办

一是糖尿病教育。每位糖尿病患者一旦诊断即应接受糖尿病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减少无知的代价,增加关于糖尿病的知识并掌握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方法;糖尿病教育需要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糖尿病教育有助于减少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二是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原则第一是总热量控制,主食、副食、食用油都要控制,热量不能过多,同时,要合理配餐,就是不要吃太多的动物性食品,要有适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一天不少于三餐,一餐不多于二两。高纤维饮食和清单饮食。不碰烟酒,特别是烟,它对糖尿病患者非常有害。

三是运动治疗。规律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体重。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一般来说,运动后合适的心率是170减年龄,比如60岁的人,170减年龄就是110次。运动治疗的原则要注意个体化、安全,从小量开始,逐步增加。

四是血糖监测。通过血糖监测,有助于了解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变化,有利于糖尿病病人的治疗和管理。血糖监测一般包括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凌晨3点血糖。此外,还应定期(一般三个月左右)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和眼底变化等。

第五才是药物疗法。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可根据病情采用阶梯方式治疗,即先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如病人已认真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2~3月,血糖水平仍未达标,则使用一种口服降糖药,并视病情需要进一步联合口服降糖药,或口服降血糖药联合胰岛素治疗。

(责编:林银珍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