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癔病患者

家庭医生在线 2015/6/28 23:09:24

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精神暴发等精神症状,但无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病理基础。

癔病患者的饮食要注意什么?

1、凉拌苦瓜可去除疑病症焦躁情绪。苦瓜有解除火气、去除焦躁情绪的作用。

2、性格多疑的人多吃钙磷类食物。性格多疑的人很容易患上疑病症,由多疑引发的疑病症患者应该多吃些钙、磷类。如牛奶、白瓜子、大豆、橙子、海带、虾等食物。

3、敏感的人应补充维生素B。敏感性格的原因是在于缺少维生素B,所以整天人心惶惶,加强摄取维生素B、蜂蜜、粗粮会有利于改善情绪。

4、谨慎的人可食用辣椒。辣椒是克服谨慎情绪的好伙伴,它可以消除人的过于谨慎、紧张。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缺乏的维生素,改善谨慎紧张情绪。

1、注意控制盐糖的摄入量。

2、忌烟酒。

癔症食疗方

1、小麦红枣桂圆粥

制法:把小麦淘净,加热水浸发,倒入锅里,煮熟,取汁水,加入糯米、去核的红枣和切碎的桂圆肉,用旺火烧沸,用小火煮成粥,加白糖。

药用:每天早、晚分食。

说明:清热除烦、利尿止渴;对癔症、失眠症疗效显著。

2、代赭石党参汤

代赭石(先煎)40克,党参、生地黄各15克,旋覆花(包)、远志、柏子仁、延胡索、炙甘草各10克,酸枣仁20克,大枣30克,生姜3片。

配料:小麦100克,糯米100克,红枣10枚,桂圆肉20克,白糖适量。

做法和疗程:水煎,分早、中、晚口服,每天1剂,5剂为1疗程。

3、甘百栀地汤

处方组成:炙甘草9克、浮小麦30克、肥大枣7枚、炙百合12克、生地黄15克、首乌藤18克、鸡子黄2个(分冲)、栀子6克、淡豆豉12克、莲子芯3克、郁金12克、菖蒲9克,

做法与疗效:水煎服。本方治疗癔症性下肢瘫痪,不应见瘫治瘫,而应以治癔症为主。故应清心解郁,滋涵肝肾。方用栀子、莲子芯清心肝之火;甘草、麦冬、大枣、百合、地黄滋肝肾之阴液,配合妥切,疗效甚佳。

杂粮类:

1、小米粥。取小米适量,加水煮粥,晚餐食用或睡前食之。小米性微寒,具有健脾、和胃、安眠之功效。据研究,小米中色氨酸和淀粉的含量都很高,食后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进入脑内色氨酸的数量,所以能起到使人安眠的效果。

2、莲子粥。取莲子30克,加食盐少许,水煎服。莲子有益心、肾,助睡眠之效,对由疑病引起的紧张不安导致睡眠不实,或由心火太盛引起的烦躁失眠者,每晚睡前服一剂,便可安然入睡。

滋养类:

1、龙眼肉粥。取龙眼肉30克、大枣5枚、粳米60克共煮,随意食用。龙眼肉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糖类营养素,不仅可以滋补强身,还有镇静、健胃作用,疑病症患者晚睡前煮粥服,其催眠的效果良好,老人尤为见效。

2、大枣粥。取大枣10~15枚、粳米60克煮粥。可晚餐趁温热服食。大枣味甘性平,含糖类、蛋白质、维生素C、有机酸、粘液质、钙、磷、铁等,有补脾安神的功效,经常食用,催眠效果良好,老年人尤宜。

3、牛奶粥。先以粳米60克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新鲜牛奶1杯再煮为粥。研究证明,大脑神经细胞中分泌物血清素,它可抑制大脑的思维活动,从而使大脑进入酣睡状态。人失眠的时候,就是由于脑细胞分泌血清素减少,而色氨酸却是人体制造血清素的原料,所以晚间食用牛奶粥,会产生催眠作用。

(责编:林银珍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癔病患者抽搐时用什么药?

你好,对于癔病患者来讲,最关键的还是心理因素比较大,同时必须合理的使用药物来进行治疗。对于癔病发作期间常用的药物是镇静剂,如鲁米那钠等等。而治疗癔病的药物都属于毒麻限剧类的药物,只能通过医生的处方在医院获得,外面的药物店是没有出售的。

Q:什么是癔病?

癔病是神经症的一种.所谓神经症,指的是没有器质性病变,但却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一些疾病,它包括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神经症性抑郁、疑病症、癔病等.癔病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症状是,抽搐、不能说话(很像是意识丧失),感觉障碍,比如肢体麻木、手套样感觉丧失,还可以表现为肢体瘫痪、癔病性失明、失听。

Q:儿童癔症如何保健护理

儿童癔症:因为癔病发作之前有明显的精神刺激,加之癔症病人的病前的特殊的人格特点,如情感强烈而不稳定,易感情用事,情感幼稚,急躁及任性等,有高度的暗示性,其情感和行为极易被别人的言语、行为和态度所影响,因此,癔病发作时,如果亲属的言语、行为、态度不当,会形成新的不良暗示因素,造成症状加重,给治疗带来困难。因此,癔病发作时,亲属应首先镇静自若,避免过分关心和过分热情,避免惊慌失措,要正确对待该病的发生。为了改善病人的不愉快情绪,亲属可有意识地转移病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有兴趣的事物或让病人暂时离开当时环境。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