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中成药乱加量 当心不良反应

家庭医生在线 2015/6/26 6:00:00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罗懿妮

中成药是中医特色,也一向被老百姓认为“副作用小”“起效慢”而造成一些服用误区。中成药是指中药制剂,是利用中药为主要成分做成能直接被患者服用的口服液、药片、散剂、药丸等等。很多人觉得中成药药力不强,无副作用,而出现了“加量服用”“多药合并服用”的错误做法。

误区一:药力不强,加倍服用

很多人的潜意识里感觉中成药起效慢,心急干脆加倍服用。一种药吃多大剂量,间隔多久时间吃一次,这是通过健康人的临床试验得出的结论,如果随便多吃可产生不良反应。比如更衣丸,其主要成分是芦荟和朱砂,其中朱砂为矿物类,不易消化,适量服用可镇静促眠,过量服用则适得其反。

此外有些中药有毒性,服用时有严格的剂量限制,多吃会出现中毒反应。

误区二:孕妇用中药更安全

不少患者用购买西药的观念购买中成药。中药复杂很多,讲辨证施治,讲个体差异,并非咳嗽就买咳嗽药那么简单。还有的人以前看过病记得医师给开了某种中药,这次又全盘照搬。

不当购买中成药多发生在治疗感冒、咳嗽、通便这三类疾病的药物上。感冒有热伤风、风寒感冒、暑湿感冒之分,咳嗽有热咳、寒咳之分,症状不同用药不同。拿寒咳和热咳来说,前者痰白泡沫多,得用温性药。后者痰黄有结块,需用清热解毒的药物。不同人的病症状不同,同一个人两次患病类型可能也不相同。不少人根本不了解自己的症状,不了解药物的针对性而乱买药,造成不对症治疗耽误疾病,甚至加重疾病。

误区三:忽视中成药的毒副作用

中药大多来自中药材,经过不同方法炮制,通过适当配伍,一般很少发生毒副反应,但绝对不能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需知“是药三分毒”的道理。如果不对症,长时间、大剂量服用同一种药物,那么也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

特别是孕妇,有些孕妇不敢吃西药,却敢吃中成药,或者自作主张涂含中药成分的药油、药膏。其实,中药中其实有些成分也可作用于胎儿。如风油精中的挥发成分就能影响胎儿,所以孕妇无论吃何种药都要先咨询医师。

误区四:分不清“食”字号和“药”字号

现在的保健品太多了,有些就打着“纯中药”的旗号称有这样那样的奇效。

其实,国家对治疗用药的批号是“药”字号,大家可以在药品包装上看到“药”字号标志,还有批准文号。如果该物品批号是“食”字号或者“食健”号,这说明这些物品仅作保健用途,不具备治疗功效。提醒大家别相信虚假宣传,该看病看病,该吃药吃药,别过度相信保健品功效。有些不法商人在“纯中药”中添加西药,让你觉得特有效果,却隐藏着大的身体危害。

误区五:合用效果更好

有些人认为中药、西药合用效果更好。有些老人则因疾病众多,不得不多种药同服。这允许不允许呢?

中医中有“药物配伍”之说,说的是几种药搭配服用能提高药物效果。但是,并非所有的中、西药都能合用,有的合用可能相互干扰,降低效果,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中毒现象。举例来说,含朱砂的有些中成药同碘化物、硫酸亚铁、亚硝酸盐等同服,可产生溴化汞,引起赤痢样大便。所以如果遇到需要多药同服的情况,先咨询医院药师。

如果药剂师判定两种药允许一同服用,两者也得间隔半小时,让身体有个代谢时间。此外,有些药物对间隔时间还有具体要求,你要阅读药品说明书,确保安全。

此外,中药制剂常有一些服用忌口问题。比如,人参制剂不宜跟萝卜同用。吃下火的中药不宜吃辛辣、温热食物等等,这些都能在药品说明书中找到答案,要特别重视。

误区六:没过有效期就能吃

药物都有个有效期,但这个包装上标注的有效期是指药品未开封之前的有效期。如果药品开了盖,开了瓶,或者不注意保存,被太阳暴晒,高温下会提前失去药效,使药发生性能改变。所以大家别盲目看药品使用期。一次购药别太多,需多少买多少。

开了封口的药物要仔细检查。如果发现药物性状发生改变,如受潮、结块,片剂表面不光滑说明变质,不能再食用。对液态油剂的药物,如果闻到气味不对,一打开闻到有种如植物油过期后的酸败味道,或看到液体分层也说明有问题,要丢弃。

眼药水一般开了要在1个月内用完。因为眼睛对无菌的要求很高,开瓶受空气等污染后容易让眼睛感染病菌造成发炎。而一些需要在使用之前把药品溶进入溶液的药品(如利福平),则要在两周内用完。

(本文来源:广东省中医院微信订阅号,微信号gdhtcm)

(责编:司万利 )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