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听说过“是药三分毒”,尤其是中药更加要特别注意。其实,只要正确认识中医的毒性就不会过于担心。同时,中药的配伍常识对于常喝中药的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下面就来了解了解中药的配伍常识和毒性认知吧。
中药的配伍常识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然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加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泄痢,腹痛里急,以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为主,木香调中宣滞、行气止痛,可增强黄连治疗湿热泻痢的效果;雷丸驱虫,配伍泻下通便的大黄,可增强雷丸的驱虫效果。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相恶,只是两药的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功效减弱或丧失,并非二药的各种功效全部相恶。如生姜恶黄芩,只是生姜的温肺、温胃功效与黄芩的清肺、清胃功效互相牵制而疗效降低,但生姜还能和中开胃治不欲饮食并喜呕之证,黄芩尚可清泄少阳以除热邪,在这些方面,两药并不一定相恶。
两药是否相恶,还与所治证候有关。如用人参治元气虚脱或脾肺纯虚无实之证,而伍以消积导滞的莱菔子,则人参补气效果降低。但对脾虚食积气滞之证,如单用人参益气,则不利于积滞胀满之证;单用莱菔子消积导滞,又会加重气虚。两者合用相制而相成,故《本草新编》说:“人参得莱菔子,其功更神。”故相恶配伍原则上应当避免,但也有可利用的一面。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历代本草文献中所列相恶药物达百种以上,而临床医家并不将相恶配伍通作配伍禁忌对待。
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那么,中药有哪些毒性呢?
中药的毒性认知
“毒”即药:早在周代“毒”与“药”不分,混称“毒药”。直至明代仍有一些医家谓毒即药。
“毒”指药物的偏性:泛指药性的强弱、刚柔、急缓。古人认为,中药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利用中药具有的偏性来祛邪扶正,纠正机体气血阴阳之偏颇,以使之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毒”专指毒副作用:有些药物性质强烈,作用峻猛,使用后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以致造成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和损害。与前者广义之“毒”相对而言,这种不良反应属狭义的“毒”性。现行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一部)收载中药材616个品种,其所记载的有毒中药分级仍然依据历代本草经验,分为有大毒、有毒、有小毒3个层次,共计80多种。
因此,服用中药在一般情况下应听医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