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中医病名,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类中风,脑卒中,卒中,风痱。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专家表示,夏天容易热出中风,冬天容易冻出中风,而秋天则容易燥出中风。有资料表明,约有70%的中老年人易在秋季发生中风。
中医认为,初秋温燥为病,既有燥邪易伤阴津,又有温热之邪,易伤津耗气,两邪相合,阴伤更甚,阴不制阳,化生瘀痰,痹阻脑脉;深秋凉燥为病,既有燥邪伤及阴津,又有寒凉之邪,其性收引凝滞,收引则经脉拘挛,凝滞则血行涩滞不畅,两邪相合,则血行不畅,痹阻脑脉。
因此,在秋天易感受燥邪,至脑脉痹阻,经络不通,清窍蒙闭,导致中风的高发。也就是说,燥邪侵犯,一些高危人群体内缺水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加之情绪激动、劳累,引起血压波动,就容易得中风。
如何预防秋燥引起中风?
专家提出四个建议:
第一,坚持补水,要做到每日保证1200毫升的饮水量,老年人不口渴也要喝水。
第二,饮食上以滋阴清润的食物为主,避免吃燥热的食物,减少食盐摄入量,戒烟不要酗酒。
第三,老年人应经常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须随时注意病情变化,防止复发。
第四,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激动、暴怒,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开展适宜的文体活动。
定期针灸可以预防中风
以往,人们一直认为针灸仅只适用于中风的治疗和中风后遗症的康复。其实,针灸还是一种有效预防中风的武器。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就指出“惟风宜防耳,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备急千金要方》)。而我国现有的一些对照研究表明,以针灸预防的病人的中风复发率,远远低于未用此法者。还有研究显示,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药物组的复发率,表明针灸疗法也能有效预防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复发。在针灸整体论指导下的针灸整体疗法,从气血同治出发,通过选取头部、任脉、督脉及远端特定穴位进行针刺,从而打通任督二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眼明神清的疗效。身体的阴阳平衡了,自然就不生病,也就能够预防中风。
预防中风保暖很重要
中医认为,人和环境是一个整体,外界气候的变化与中风的发生密切相关。恶劣的天气可使人体的血管调节功能发生紊乱。气温骤降,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易使原本脆弱的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寒冷刺激还会使血液中凝血因子含量增高,引发脑血栓。一般来说,凌晨2点~6点的血黏度最高,此时温度最低,受冷就更易发生中风了。尤其是10月末至11月初是高血压发作的第一个高峰期,据临床统计,90%以上的中风病人有高血压病史。
专家提醒,平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中老年人,一定要在冷天注意保暖,及时增加衣物和添置保暖设施,睡前也宜用热水泡泡脚,时刻做好降压防备,只有了解疾病,才能有效的治疗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