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提头照震惊世人!我们经常说的三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观的养成,有赖于父母家庭,有来自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经常说孩子是一张白纸,他做出什么样的事情都是周围人的“画笔”在影响,而男童提头照新闻事件,无疑让我们更加深思这个问题。
事件回访:男童提头照震惊世人
7岁孩童竟然双手提着一颗人头拍照,这一照片震惊了世人。据澳大利亚消息,澳大利亚老翁彼得·内特尔顿看到7岁外孙手提被砍下的人头所拍的“提头照”后老泪纵横。他12日接受澳大利亚媒体采访时说,当他看到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照片时,不禁落泪。
“提头照”男童父亲为极端武装分子哈立德·沙拉夫。他去年从澳大利亚逃往叙利亚,现为极端组织“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成员。“我为孩子们感到担忧,他们怎么会过上那样的生活,”男童外公说,“政府能不能帮忙让孩子们远离那个男人?”
让我们谈谈关于价值观的一些事
生物体通过行为表现出对某个客体或者目标的偏好性,这种偏好性称为操作性价值观,他不需要任何认知和概念性思维的参与,仅仅是有机体通过选择某客体、拒绝某客体的价值选择。好像把蚯蚓放在Y型迷宫里时,蚯蚓就会选择往光滑的一边爬,而不会选择铺有砂纸的一边,这就是操作性价值。
比如,我的孩子生下来就喜欢吃脆性的凉菜,喜欢吃酸的东西,有的孩子抓岁,多次抓相同的东西。
操作性价值观也可以处理复杂的事情。曾经有人做过实验,把20多种食物放在婴儿面前,孩子自己会取符合自己身体健康的食物。
第二种价值叫构想价值,也就是机体对文字符号(佛法称为名相)客体的偏好。比如“真诚至上”的信念,就是一个构想价值。
通常我们的道德信条都是构想性价值观,可能不是自己真正喜欢和接受的,是虚假的,是“高要求”的,但是我们跟着它走了,久之我们自己也分不清楚,什么是真实的自我,什么是虚假的自我。
案例:一个大孩子去抢小孩子的东西,小孩子不同意,结果大孩子咬了小孩子一口,小孩子的东西被抢走,大哭。这时候,小孩子的妈妈非但不保护自己的孩子,反而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不哭,你要学习孔融让梨,把你的东西让给哥哥玩。”小孩子由于没有得到安慰,一直哭个不停,妈妈对孩子孩子说了六次要学“孔融让梨”。小让大,是妈妈的价值观,但是在小孩子的眼里看来,自己的东西被抢了人被咬了还要忍让,天理何在!
构想价值观越接近操作价值观,合理性越好。比如,按照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应该是物权主人优先原则,别人要用自己的东西,是要经过自己同意的。这种价值观是否会让孩子长大后变得自私呢?回答是否定的。一个物权得到尊重的人,他因而更有安全感,更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一个从小物质不匮乏的人,他成人后,精神层面的匮乏感就弱,大方的可能性就很大;小孩子的自私得到满足,物权主体资格得到尊重,他就会逐渐变得慷慨。所以,儒家提倡先满足一定程度的自私,来塑造一个人为公的精神。真正的贪欲,来自于精神层面的贫乏,这是一种负面的力量。如果一个人从小受到“要大方”的教育,有可能从此就走上虚假的自我,这种人是“优秀”的,但是也是紧张的,这种紧张,感召来的人和事,终究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人生的际遇大多不够理想。有天,我对我对一位常做善事且对孩子严格的朋友说:“以你的为人来说,积了德给子孙后代,你的孩子会很有作为,但是他的人生多半是不幸福的。”
关于构想价值观,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与人。”那么“己所欲”呢?要慎施于人。
最后一种叫客体价值,就是从客体可取性方面考虑,而不管是否为他人所接受。比如:失去自我的父母,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以为给孩子的关注越多越好,结果成了关爱强迫症,让孩子痛苦不看,但是却总对孩子说“我是为了你好”。
价值观的演变与回归
操作性价值观不只是婴儿有,一个人格成熟的人,总是以操作性价值观为主导,所以孟子讲,一个成熟的人,即大人,是“保其赤子之心”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从婴儿来看,婴儿有如下现象:
婴儿饥饿时不舒服,会哭,会大声而明确的表达出来(成人经常撒谎)。
食物是美好的,但是婴儿吃饱以后,不再留恋和喜欢,甚至表现出厌恶,从来不会占有食物(成人不是这样)。
婴儿喜欢被关注、拥抱等能够带来安全感的行为。(成人喜欢被拥抱的情况极少,要选择对象)。
婴儿喜欢来自于自己身体的新奇的体验,即使发现自己的脚趾头都会快乐,探索性和好奇心都很强(成人变得保守呆板)。
婴儿不喜欢苦味,疼痛和突发的巨大声响(成人有改变)。
可以看出,婴儿的操作性价值观,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价值判断过程,而不是一个不变的固定系统。正如对同一种食物,他有时喜欢,有时厌恶,他喜欢安全和轻松,但是为了满足好奇,他又可以放弃这种环境。这种价值,来自内部的天然的感觉,是一种本有的智慧。不象我们成人,被父母的意愿,宗教的经文、某个领域的权威或者广告宣传所左右。婴儿喜欢清楚地知道喜欢哪个不喜欢哪个,哪个人对他好哪个人对他不好。而成人很多时候不知好歹,不知主次,相反,成人的的价值判断很多时候都是僵化、无效和不明确的,成人是怎么从婴儿完美而有效的价值判断状态退变的呢?
婴儿需要爱,他也同样爱父母,对父母表现出无限的忠诚性,所以他为了爱改变自己。比如,一个孩子喜欢扯姐姐的头发,他觉得听到姐姐又哭又闹很开心,但是家长会给他惩戒。多次以后,他就会形成一个概念,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好,坚持自己的偏好,可能失去成人对自己的爱,拒绝爱的行为,是反生命的。他会把别人的价值判断内化,变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为了爱,他远离了自己先天的判断机制,放弃了自己的内部评价,以别人的价值预设引导自己的行为。
男童提头照这样让人唏嘘事情的发生,正是对以上行为产生与结果的间接“诠释”,而我们自然并不希有这样不好的结果发生。
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价值观和认知?
方法一:父母先自查
父母是孩子的行为标准参考,一般说来,表现欲强的孩子,父母表现欲也强。孩子在父母的熏染下,就自然而然地效仿,形成凡事爱表现的习惯。当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表现欲太强时,先反省一下自己,看看是不是自己行为失当,有这个习惯。如果是,及时改正自己的习惯,儆事低调些,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低调,正确、适当地表现自己。
方法二:告诉孩子,表现欲要适当
告诉孩子要在适当的情况下表现。比如说,家里来客人了要求孩子表演一下,这时就应该大大方方地在众人面前表演,这是正当的表现方式;如果客人根本没这个意思,孩子就主动表现,这就是表现欲太强。通过直接形象的事例让孩子明白什么方式的表现欲是不恰当的,给孩子形象的参考,让孩子表现适当。
方法三:在日常生活中纠正孩子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的孩子表现欲很强时,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纠正这一行为。比如尽量不要当着外人的面夸奖他;给他灌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思想,鼓励孩子多学多听,而非马上表现。自己才是最好的、合乎规范的,这样孩子的大胆表现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
周围环境不断地在向你的孩子输入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他的周围不在是一个单纯的家庭社会。所以父母不仅仅是从自身出发,还要对孩子的接触环境做以正确地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