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糜烂”是一个临床诊断术语,是指一种慢性炎症,即慢性宫颈炎的一种最常见类型。宫颈糜烂是由于炎症刺激,宫颈表面的被覆上皮细胞脱落,而下方的柱状上皮细胞向外突出,代替了脱落的被覆上皮。因柱状上皮的毛细血管显露,使炎症区呈鲜红色,故称为宫颈糜烂,但并非真性糜烂。临床根据宫颈表面状况分为单纯性、颗粒型和乳头型,同时还根据糜烂面积与宫颈表面的比例,分为轻、中、重三度。
宫颈糜烂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白带增多。由于病原菌的不同,白带可是乳白色粘液样,或形成淡黄色、脓性或血性白带,以乳白色粘液样白带最常见。除白带增多外,患者可能伴有腰部酸痛,性交出血等症状,但多数轻症患者可无这些症状。妇科检查为宫颈糜烂确诊的主要手段。
预防宫颈糜烂,关键是注意阴部卫生,尤其是以月经期、产期和产褥期为重点防护期。另外,育龄妇女要定期作妇科检查,以便及早防治宫颈炎症。
宫颈糜烂应当及时发现,早期治疗,因为它被视为宫颈癌的高危因素,早期发现及治疗可大大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针对宫颈糜烂的治疗方法,目前多采用物理方法,如电烫法,冷冻和激光治疗法,其疗效均好。应注意的是,这几种方法在术后可能有多量水样白带,尤以冷冻疗法突出,个别患者还可能引起阴道出血。术后要注意勤换内裤,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如果出血时间长可服维生素K及仙鹤草素止血。其创口愈合一般为2-4周,此期应注意不用热水冲洗或坐浴,并禁止性交。另外,也可用硝酸银,重铬酸涂药治疗,或用甲硝唑与血竭联合局部治疗,亦有较好疗效。
真假宫颈糜烂如何辨别呢?
宫颈糜烂是女性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病变的不同分为真性和假性,其实我们日常见到的宫颈糜烂都属于假性糜烂。患者在患病的时候需要分清楚是属于哪一种,再对症下药。下面就跟大家介绍一下真性糜烂和假性糜烂。
一、假性糜烂
常见的宫颈糜烂,多为宫颈外口周围的红色区域。阴道镜检查时,在红色区表面涂以3%醋酸后,可见到红色区域局部呈“葡萄串”改变,此乃柱状上皮水肿引起。如对该处行活体组织检查,显微镜下可见到表面被覆柱状上皮。
因此,如严格根据糜烂的病理学定义,此处并不属于糜烂,故有人建议称为假性糜烂。临床工作中所见到的宫颈糜烂,多属此种。
二、真性糜烂
宫颈表面常常有较多的粘液或脓性分泌物覆盖,这些分泌物长期刺激、浸渍宫颈外口周围的鳞状上皮,再加上宫颈深层组织的炎性浸润,使覆在宫颈表面的鳞状上皮失去活力而脱落,形成溃疡,这就是真性糜烂。
这一糜烂面很快就被其周围的柱状上皮所覆盖,形成表面呈颗粒状、有必然光泽的红色区域,即假性糜烂。我们日常工作中所发现的宫颈糜烂,多属于假性糜烂,而真性糜烂只是这一病变过程中的一个短暂阶段,其转归将是表面被柱状上皮覆盖而成为假性糜烂。
当心宫颈糜烂被过度治疗
最近微博上关于宫颈“糜烂”是否需要动刀,到底有没有过度治疗的争论引起围观,转发量颇高。
只要上网搜索中文相关医学信息,看到的都是“宫颈‘糜烂’不可以掉以轻心,可以由轻而重,最终好像要变成癌症,夺人性命”。难怪,各种治疗宫颈“糜烂”的广告层出不穷,各种高科技争相登场,什么CoMi光子修复术,什么STG高频电波,什么HIFU聚焦超声刀,什么德国LEEP术,让人觉得似乎非挨上那么一刀不足以显示自己跟上了现代医学的微创外科形势。
而如果用宫颈“糜烂”的英文(Cervical Erosion)进行搜索,你会发现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原来宫颈“糜烂”不是病,还用不着治疗,宫颈“糜烂”也根本不会变成宫颈癌。
治不治?宫颈有无症状是关键
宫颈“糜烂”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于是否有症状,没有症状的宫颈“糜烂”是绝对不需要治疗的,更不要说开刀了。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在有症状的妇女中,针对衣原体感染进行排查,使用阴道镜对潜在的增生进行细胞学检查,都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如果性伴侣有艾滋病,则需要考虑进行治疗。
国内医生往往提供一系列的糜烂原因,包括清洁卫生习惯、性生活以及慢性宫颈炎。这些因素似是而非,在宫颈“糜烂”的成因上作用不大,无非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在学术界广为认可的原因有二,一是生产过程对宫颈的破坏损伤,二是服用口服避孕药造成的激素状态改变。归根结底,是柱状上皮在激素的作用下增生能力超过鳞状上皮所致。
如果有相关症状,难以忍受,而宫颈“糜烂”多年不愈,则需要考虑进行治疗,治疗的最常见方式是手术破坏柱状上皮,以此激发附近的上皮增生覆盖损伤部位,从而加速自愈过程。
破坏柱状上皮不外乎通过灼烧与冷冻两种方式。所谓超声、微波、电波、LEEP、激光等都是利用灼烧的方式进行破坏。无论是哪种方式,破坏柱状上皮的手术都是微创或者轻创手术,是极为简单的。手术方式的优劣,不在于哪种方式治愈率更高,而在于哪种方式并发症最少,即使从并发症角度比较,优势都不明显,最终取决于哪种方式更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