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成药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中药药材的品质,药材的质量与价格也对下游工业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前段时间业内传出中药材价格一路向下的消息,对上游种植业而言却极为不利。据相关记者报导,与工业化、规范化生产相比而已,中药材种植的运转存在着很多不稳定因素。对于中药来说,种植问题有待改善。
据悉,有些药农已有了中药材种植采收的公司以及合作社。有记者了解到,合作社是一种比起公司来较为松散的模式,总体来说模式都比较粗放,抗风险能力差。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一些用租地种植中药材的公司和合作社损失甚大。
有很多药农反应,产业化难,而且管理粗放。曾有维西县塔城镇巴珠村药农何志荣也牵头了类似的合作社,主要种植滇重楼。他自称自家种植的品质更好,同时价格也更贵。
云南省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刘大会表示,滇重楼从种植到采收周期较长,5年才能采收种子,根茎十年才能入药。近年来由于该品种价格一路攀升,迫于成本压力,部分企业含滇重楼成分的产品已停产。
而实际上,早在数年前,国内相关企业已意识到药材对下游产业的影响。并通过自建GAP基地、订单式合同种植等多种方式参与种植到生产的环节,但至今只有为数不多的中药生产企业实现了核心产品的核心药材自给。
维西县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腹地,是全国知名的中药材县。种植的药材一部分作为农产品在农贸市场出售,还有大部分被来往的药商药贩收购,再进入更高一级的流通市场。当地既没有中药材炮制加工,也少有与生产企业直接建立合同订单。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当地药材种植产业化程度过低。其总产量及品种数量都很可观,但药材种植无法大面积连片,单品种产量甚至无法满足单家大型企业的需求,正是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二是种植管理过于粗放。专家指出,当地的中药材种植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根本不可能达到科学规范化种植的水平。而过于粗放的管理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药材种子种源退化。而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并不能仅仅依靠农民来解决,。
既然中药材的种植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那就应该引起广大人民的注意,国家相关机构和组织应该利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更好地指引中药材种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