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临床以入夏长期 发热、 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因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发病于夏季,故名夏季热。西医学称暑热症, 本病主要发生于我国南方, 如东南、中南及西南等气候炎热地区。发病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发病时间多集中于6、7、8三个月,与气候有密切关系,气温愈高,发病尤多,但在秋凉以后,症状多能自行消退。有的病儿可连续数年发病,而随着年龄增大,其发病症状可逐年减轻,病程亦较短。本病若无其他合并症,预后多属良好,所以了解夏季热的病因对预防来说至关重要。
夏季热的病因主要与小儿体质因素有关。因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如早产儿、未成熟儿,肾气不足者;有因后天脾胃不足,发育营养较差,脾胃虚弱者;有因病后体虚,气阴不足者,入夏后不能耐受暑热气候的熏蒸,易患本病。暑性炎热,易耗伤津液。小儿冒受暑气,蕴于肺胃,灼伤肺胃之津,津亏内热炽盛,故发热、口渴多饮;又暑易伤气,气虚下陷,气不化水,则水液下趋膀胱,而出现尿多清长。
汗与小便,都属阴津,异物而同源,所以汗闭则尿多,尿多则津伤,津伤则必饮水自救,因而形成汗闭、口渴多饮、多尿的证候。根据暑易伤津、耗气、夹湿等特点,以及小儿体禀有肺胃阴亏或脾肾阳虚等因素,因此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其病机与转归各有不同。
疾病初起,暑热多伤津伤气,而易出现肺胃气阴两伤证;疾病迁延,或素体脾肾虚弱,外为暑气熏蒸,内则真阳不足,则易出现热淫于上,阳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本病虽发生于夏季,但无一般暑邪致病而人营人血,内陷心肝的传变规律。本病为“暑气熏蒸”而致,多无急性变化,至秋凉后有向愈之机,但缠绵日久者,也会影响小儿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