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孕期尿频

家庭医生在线 2014/2/27 21:42:45 举报/反馈

很多女性在

怀孕

34个月左右就会出现尿频现象。平常在家里还好,可要是在公司或者其他公共场所,上厕所频率太高,尴尬不说还很麻烦。

已有三个月身孕的小茵晚上一直睡不好。因为每隔半个小时就得去一趟厕所,她怀疑自己的肾功能出现了问题,急忙要丈夫陪自己去了妇产医院就医。医生告诉她,“解尿”对一般人而言,是一种很正常的生理症状。所谓的“尿频”是白天解尿次数超过7次,晚上解尿次数超过2次以上,且解尿的间隔在2个小时以内。很多

孕妇

在刚开始怀孕的时候会出现尿频的现象。甚至很多人是在发现尿频而去医院检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怀孕的。

一、孕妇尿频的原因

膀胱是一个薄壁的贮尿和排尿器官。女性的膀胱前面为耻骨和耻骨的联合,后面为子宫和阴道。女性生殖器与膀胱相邻,它们的血管、淋巴和神经有着密切的联系。妊娠早期盆腔充血,子宫体增大牵扯膀胱向上推移,可刺激膀胱而造成尿频。另外,增大了的子宫压迫膀胱,使膀胱贮存小便的量较平时为少。所以,小便次数频频而每次解的量都比平时少。尤其在妊娠末期接近临产前1-2周,因胎儿先露部(胎头或胎臀)下降进入骨盆腔,进一步压迫膀胱,使膀胱容积减小,致使小便频数的现象加重。

另外,由于

怀孕后

母体的代谢产物增加,同时

婴儿

的代谢产物也要由母体排出,因而大大增加了肾脏的工作量,使尿量增加。

之所以如此,是与母体肾虚、膀胱有热相关;因此怀孕越到后期,肾脏的工作量也会逐日增加。这是因为,怀孕时妈妈对胎儿包吃、包住、包清洁,如果母体虚弱,就有可能不胜负荷。当然也有的孕妇小便少且痛,是因为孕妇本身性生活不知节制、不注意清洁,以至被感染。或者因吃太多辛辣、燥热的食物,改变自身生态环境使细菌大量滋生所造成的。

二、预防孕妈咪尿频的对策

1、平时要适量补充水分,但不要过量或大量喝水,最好在临睡前1~2小时内不要喝水。

2、有了尿意应及时排尿,切不可憋尿,因为有的人会因为憋尿时间太长,而影响膀胱的功能,以至于最后不能自行排尿,造成尿潴留,需要到医院行导尿术。

3、加强肌肉力量的锻炼,多做会阴肌肉收缩运动。不仅可收缩骨盆肌肉,以控制排尿,亦可减少生产时产道的撕裂伤。

4、孕期应注意保持外阴部的清洁,睡觉时采取侧卧位。

5、每日要换洗内裤,用温开水清洗外阴部,至少1~2次。

6、节制性生活。

7、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特别提示

尿频也有可能是由其它病因引起的,如炎症刺激。膀胱内有炎症时,神经感受阈值降低,尿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产生尿频非炎症刺激;尿路结石、异物,通常以尿频为主要表现;膀胱容量减少,如膀胱占位性病变、结核性膀胱挛缩或较大的膀胱结石等;精神神经性尿频,尿频仅见于白昼,或夜间入睡前,常属精神紧张或见于癔病患者,此时亦可伴有尿急、尿痛。如尿频并带有尿急、尿痛,一定要及时就医。

误区之一:少喝水

水的重要性其实不需要过多的解释,科学已经证实人3天不喝水就会死亡。有些

准妈妈

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而有意少喝水,甚至口渴才饮水。这可就走进了一个误区。口渴才喝水,犹如田地龟裂后再浇水一样,口渴是大脑中枢发出要求补水的救援信号,是缺水的结果而不是开始。口渴说明体内水分已经失衡,脑细胞脱水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这对于孕妇及胎儿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准妈妈们可不要做这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噢。

准妈妈应每隔2小时饮水一次,每日8次,每次200毫升,共1600毫升左右。

误区之二:憋尿

有了尿意应及时排尿,切不可憋尿,因为有的人会因为憋尿时间太长,而影响膀胱的功能,以至于最后不能自行排尿,造成尿潴留,需要到医院行导尿术。

注意:尿频要防感染惹祸

虽然“尿频”是孕期正常的生理症状,但是,准妈妈们可别因此而忽略了“病理”的征兆!若于解尿时有疼痛感,或尿急得无法忍受时,很有可能是因为膀胱发炎或感染细菌,此时一定要赶紧就医。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常可使病情加重或造成迁延不愈,影响母亲和胎儿的健康。

孕期应注意保持外阴部的清洁,睡觉时采取侧卧位。多喝水、多排尿。另外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排尿次数明显增多,称为尿频;有尿意,迫不及待地要排尿,称为尿急;排尿时,感烧灼样疼痛,称为尿痛。它们可见于急性和慢性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结石或肿瘤、前列腺炎等。除选做静脉。肾盂造影、膀胱镜检查外,以下化验检查有助于本症的鉴别诊断:

(1)尿常规检查:如镜检见大量白细胞(WBC)及红细胞(RBC),提示可能为急、慢性细菌性膀胱炎及尿道炎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较多的白细胞及红细胞,也可提示为肾结核及膀胱结核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如尿中红细胞量较多,提示可能为泌尿系结石及膀胱肿瘤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

(2)尿培养:泌尿系统感染,可培养出致病菌。

(责编:严毓芳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