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眼病,小儿时期的发病并非罕见,其患儿是以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内的儿童多见,往往造成流行。导致这种病患的原因是:患儿的传播感染,是小儿共同使用公用的脸盆和毛巾洗手、洗脸而被传染。沙眼的病毒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称为衣原体。初被感染的患儿早期症状不明显,一经发现已转变成慢性期。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患儿可发生眼睑内翻倒睫,视力障碍,继而失明。同时还能引起沙眼性结膜炎、泪道阻塞或慢性泪囊炎等并发症。因此,年轻的父母和医师们,应加以警惕和注意,争取尽早诊治,避免不良后果发生。
小儿沙眼病 需从小预防
沙眼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眼病,小儿时期的发病并非罕见,其患儿是以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内的儿童多见,往往造成流行。
导致这种病患的原因是:患儿的传播感染,是小儿共同使用公用的脸盆和毛巾洗手、洗脸而被传染。沙眼的病毒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称为衣原体。
怎样发现小儿得沙眼病?
初被感染的患儿早期症状不明显,一经发现已转变成慢性期。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患儿可发生眼睑内翻倒睫,视力障碍,继而失明。同时还能引起沙眼性结膜炎、泪道阻塞或慢性泪囊炎等并发症。因此,年轻的父母和医师们,应加以警惕和注意,争取尽早诊治,避免不良后果发生。
医学研究表明,沙眼患儿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但可通过仔细观察。在沙眼病流行期间,患儿在人群密集的场合中生活,并使用过公用脸盆和毛巾,感到眼内有摩擦感、痒感或有少许分泌物,继而有见风流泪、怕光、眼疼、眼睑水肿、结膜充血和伴有分泌物时,应考虑孩子已患了沙眼,可去医院请医生检查治疗。
沙眼常出现在多风的春季,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其实,沙眼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
预防沙眼
很多人在生活中喜欢用手揉眼睛,这样会容易导致沙眼。沙眼俗称脏手病,若是手已接触过病原,再用手揉眼,病原就会在结膜滋生繁衍。勤洗手。抹上肥皂后应该洗一会儿,还要注意手指缝、指甲缝的清洁。
沙眼患者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并且在家中可使用0.5%的利福平或四环素眼膏,每人一支,坚持3到6个月的治疗。尽可能用流动水洗漱。毛巾和脸盆最好单放,而且要经常煮沸消毒,并在阳光下晒干。
沙眼的症状
1、沙眼性炎症:这是沙眼第一体征,最常见于儿童,有眼红、粘性物、眼痛、眼痒等不适,眼睑结膜面(把眼睑翻过来看)有称为滤泡的小白点。这种沙眼症状非常常见。
2、沙眼性剧烈:当上眼睑结膜面严重红肿、炎症性增厚使血管模糊时,第二个体征沙眼性剧烈—炎症就可以被确认。
3、沙眼性瘢痕:经过反复的感染可见第三个体征即眼睑的结膜面出现瘢痕体征——眼睑结膜面看起来像白色条纹。
4、沙眼性倒睫:当瘢痕造成眼睑内层增厚和眼睑形态改变时,它向下牵拉睫毛指向眼球,睫毛摩擦角膜,这称为倒睫,即出现第四个体征沙眼性倒睫。
5、角膜浑浊:倘若倒睫持续摩擦角膜,看起来本应清亮的角膜发白,这就称为第五体征——角膜浑浊。
沙眼日常护理
1、工作环境的光线要柔和,减少灯光的反射和闪烁。
2、桌椅的高度要和电脑的高度匹配,减少眼睛的疲劳。
3、电脑显示屏的亮度要适当,清晰度要好,减少视觉刺激。
4、打字时将原稿置于尽可能接近屏幕之处,以减少头和眼部的移动和聚焦变化。
5、定期清除室内的粉尘和微生物,保持环境干净卫生,减少灰尘对眼部的刺激。
沙眼的并发症
睑内翻倒睫:结膜瘢痕收缩和睑板弯曲畸形,使睑缘向内翻转,牵拉睫毛倒向角膜侧生长,睫毛摩擦角膜。
角膜混浊:倒睫持续摩擦角膜,刺激角膜出现新生血管,像垂帘状长入角膜,称之为沙眼角膜血管翳,严重的角膜血管翳及睑内翻倒睫摩擦角膜以致角膜溃疡,角膜混浊变白,视力下降。
睑球粘连:睑结膜与球结膜连接部为穹窿部,可因结膜瘢痕收缩而缩短,甚至完全消失,牵引下睑时在眼睑和眼球间的结膜可见有垂直的皱襞,使睑结膜与球结膜粘连。
结膜干燥症:由于结膜广泛结瘢,使杯细胞和泪腺分泌功能遭到破坏,泪腺管闭塞,导致结膜不能被湿润,而逐渐干燥,角结膜上皮发生角化,表现为干涩、刺痒等不适。
慢性泪囊炎:沙眼病变累及泪道粘膜,鼻泪管发生狭窄或阻塞,导致慢性泪囊炎,表现为流泪、流脓或挤压鼻根部大量脓液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