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主要分布于胃体( 40% ) 、胃窦( 25% ) 、贲门(25% )。胃间质瘤缺乏特有的临床表现,瘤体小者无任何症状,其诊断主要依靠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镜、超声内镜、CT等检查,两种以上影像学诊断联合应用,意义较大,特别是EUS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更高, 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间质瘤最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
GST的辅助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有上消化道钡造影、胃镜、B超、CT和超声内镜等。上消化道钡造影可显示肿瘤自胃壁向腔内生长者见充盈缺损,周围黏膜受压推移,部分出现黏膜破坏、溃疡形成;肿瘤向外生长者,消化道管壁呈外压性改变,邻近结构受压推移。由于GST来源于间质组织而非粘膜组织,所以通过胃镜进行病理活检的阳性率较低,但可排除胃癌的可能。
CT和B超检查对于肿瘤较大的GST诊断有一定帮助,C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对肿瘤的大小、质地、位置、周围及邻近结构有无侵犯和远处转移都能准确的表现出来。SCT(spiral CT)在术前对GST良恶性的判断对临床医生制定手术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一些研究认为肿瘤直径、分叶状、肿瘤内明显囊变坏死、肿瘤浸润周围结构或其他器官转移可以作为判断肿瘤倾向于恶性的依据[5]。目前术前检查中诊断价值较高的是超声内镜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超声内镜使用高频探头能区分胃壁的五层结构,能精确地探查肿瘤的起源层次、体积大小、边界、周围淋巴结及回声方式,并且可在超声内镜指导下行细针抽吸活检,诊断准确率高。Okai等[6]认为,肿物分叶、较短的倍增时间、边缘不规则伴有声晕是恶性间质瘤的特征。EUS诊断胃间质瘤确诊率达84.22%,是目前诊断黏膜下肿瘤最为准确的方法,亦是用于诊断和术前评价的一个最有价值的手段。
GST的术前诊断较为困难,由于很多医生对其缺乏认识,所以术前诊断率较低,最终的确诊需术后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的结果。典型的免疫组化表现为CD117和CD34阳性,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间质瘤最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但CD117、CD34对胃间质瘤良、恶性的鉴别无意义。
治疗胃间质瘤以局部切除为主,包括胃镜下治疗、开腹治疗、经腹腔镜治疗。胃镜下治疗常难以完整切除肿瘤,临床上应用较少;开腹手术可完整切除肿瘤,但存在肿瘤较小时定位困难,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较多,术后恢复慢,住院时间长等缺点,腹腔镜手术则无此缺点,是目前治疗胃间质肿瘤的最佳措施。但对腔内型、特别是瘤体较小者,使用该术式时对肿瘤的定位难度较大,需采用双镜技术即胃镜定位、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既可以保证肿瘤完整切除,又最大限度地保了留正常胃组织。特别是对于靠近幽门、贲门等部位的胃间质肿瘤,既可以微创完整切除肿瘤,又可以保留幽门、贲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