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是一种嗜肝性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般情况下,由于肝脏具有较强的修复功能,乙肝病毒与人体处于“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然而随着乙肝病毒不断得增高,肝脏负担不断加重,长期以往,就会导致肝细胞纤维化,甚至肝硬化或肝癌。
乙肝病毒对肝脏的损害:
乙肝病毒具有隐性感染的特性,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在肝细胞内可以不断产生病毒,绝大多数的肝细胞都会被感染,血液中的乙肝病毒处于高负荷状态,就会持续对肝脏造成损伤。
由于肝脏的修复能力和代谢能力都非常的强,因此这种损伤只是细微的,机体外在表现不出来,但是如果肝细胞在长期处于损伤和修复的动态状况,就会产生肝纤维化现象,会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
当受损的肝细胞超过了极限,剩余的正常的肝细胞不能完成机体代谢活动时,就会发生不良的症状,在患者身上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
传统观点认为乙肝病毒只能引起肝脏疾病,并不侵犯其它器官组织。其实不然,由于乙肝病毒比较顽固,治疗比较困难,乙肝病毒长期存在于人体内,对肝脏造成危害之余还可能引起其他脏器的“牵连受累”。近几年来的研究发现,在肝外的很多器官组织中,也能检测到乙肝病毒抗原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它们以免疫复合物的形式沉积于肝外的器官组织中,在临床上可以引起很多疾病。那么乙肝病毒还能导致人体哪些器官受累呢?
乙肝病毒对人体各系统的侵犯:
侵犯人体肾、胰、胆、心脏等器官
乙肝病毒侵犯肾、胰、胆、心脏等器官时可引起肾小球肾炎、急性胰腺炎、胆管炎、胆囊炎、心肌病和粒细胞缺乏症等疾病。还有人认为乙肝病毒很可能在艾滋病病因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侵犯皮肤
皮肤病变在关节症状出现后不久出现。有半数的病人可出现红斑、丘疹或淤斑,最后发展成为血管神经性水肿或伴有发热,形成血清病样综合征。而丘疹性皮炎常出现于肝炎发病前。成人丘疹的直径约为5~10毫米,儿童为1~2毫米,常呈滤泡状排列,并且容易剥脱,手部和足背的皮疹易融合。另外,患者四肢和面部还常出现单一皮疹,但粘膜及躯干部位的皮疹少见。此类患者在急性期局部淋巴结肿大明显,同时伴有肝脾肿大。
侵犯关节
在急性乙肝前期,约20%~40%的患者会发生关节痛,但这种症状往往被忽视。这种关节痛的临床特点是起病突然,关节长期强直,严重者伴有肌肉痛。在此类患者中,80%以上的人为近端指间关节受累,约30%的患者为膝关节受累,且多为对称性,其表现颇像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这种关节疼痛症状一般可持续20天左右。
侵犯血液
急性乙肝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血液改变和骨髓再生障碍,开始时白细胞、血小板和淋巴细胞均减少,以后相继出现淋巴细胞及巨幼红细胞相对增多,并伴红细胞寿命缩短等现象。被确诊为肝炎后,患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且男多于女。此病进展较快,患者宜早期进行骨髓移植。
侵犯动脉血管
乙肝病毒可侵犯动脉血管而发生结节性多动脉炎。此病的特点是起病时有发热现象,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肌肉痛、荨麻疹或其它皮疹,同时存在着进行性多发性神经炎、高血压、嗜酸性坏死等症状,另外,血管周围还有细胞浸润。约1/3患者的病情发展较快,预后差。大多数患者常与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一起形成双重炎症。
侵犯神经系统
乙肝病毒侵犯神经系统时易并发脑膜脑炎,同时还可引起多发性神经根炎或多发性神经炎伴上升麻痹及细胞蛋白分离,即格林-巴利综合征。
引起混合性冷凝球蛋白血症
此病是指含有两种以上免疫球蛋白(通常是IgG、IgM)的冷凝球蛋白血症,其表现为典型的三联征:乏力、紫癜、关节痛。此症与结节性多动脉炎不同的是,患者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而且腹部和神经症状少见,但可有各部位的脉管炎,而且这种典型的脉管炎特别易侵犯肾脏。
可见乙肝病毒的侵害是无法估量的,乙肝病毒对于人体危害如此严重,那么应该如何去防范乙肝病毒的侵害呢?
乙肝病毒的预防应采取以疫苗接种和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措施,如此才能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病毒的感染几率,避免肝病的发生。
1、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是最为有效的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措施。新生儿或成人接种乙肝疫苗的程序是"0、1、6",即"0":出生后24小时内的新生儿注射第一针;"1":第一针注射后1个月注射第二针;"6":第一针注射后6个月,即半岁时注射第三针。
2、把好输血、血液制品质量关
用最灵敏的检查方法过筛输血的血源和血液制品是否含有乙肝病毒,防止输入人体;要随时检查职业献血员的健康状况,发现有乙肝感染标志或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不能献血。
3、注意个人卫生管理
蚊子、臭虫、跳蚤等吸血的节肢动物也可能传播乙肝,应该搞好家庭及环境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勤洗勤晒被褥。
4、远离易感染场所
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文眉、修脚等均可传染HBV;一些不正规的医疗诊所,对于针剂、器皿、器械没有经过严格消毒,亦容易感染乙肝病毒。
更多乙肝的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