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小孩出现发热、头痛、咽痛、流涕等类似常见感冒的症状,这时您须注意,可能有一种严重疾病正悄悄出现!
初春时分,寒冬的余威虽未退尽,但阳光总算多了几分明媚。趁着周末,邻居小王夫妇带着他们7岁的孩子去儿童游乐园玩耍。回来后,小孩开始有发热、头痛、嗓子痛、流鼻涕等症状,他们认为可能是天冷孩子着凉了,也没太在意,只给孩子吃了些抗感冒的药。可是过了两天,孩子的症状却越来越重。因我是医生,于是小王便过来请我去看看。一开始,我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只是觉得感冒症状比较严重而已。忽然我在孩子的颈部、眼结膜处都发现了两三个大小不一、呈紫色的出血点,“啊,这不是流脑的苗头么!”联想到正值冬春之交,我怀疑孩子患了流脑。夫妇俩听后十分紧张,立刻带孩子去医院。医生的检查证实了我的推断,孩子果然是得了流脑。
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脑膜炎球菌存在于病人或带菌者体内,主要借助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通过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发病以15岁以下的人居多,6个月至2岁幼儿发病率最高。我国各地均有本病发生。尤其在冬春季节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呼吸道抵抗力降低,加上室内活动多、空气流通不畅、阳光缺少、居住拥挤等,容易感染脑膜炎球菌。
感染脑膜炎球菌后,大部分人并不发病而是成为带菌者,只有少数人因免疫力明显低下或细菌毒力较强,病原菌才会从鼻咽部黏膜侵入血液循环,继而侵犯脑膜或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普通型流脑的早期症状和感冒的症状差不多,有发热、头痛、嗓子痛、流鼻涕等。大多数病儿在发病的1~2天内,在躯干和四肢皮肤可出现多少不等、形状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此时称为“菌血症期”,此期如用磺胺类或青霉素类药物治疗,症状会很快消失,病人就好了。少数病人由于侵入的细菌数量较多,毒力大,或由于发现晚未得到适当治疗,引起化脓性脑脊髓膜炎,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头痛、颈发硬、呕吐频繁(呈喷射状)、精神委靡不振、嗜睡或烦躁、惊厥等症状。
流脑中最严重的类型是暴发型。此型起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死率较高,可分为两种临床表现型: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休克型的流脑往往突发高热、寒战,短时间内皮肤上出现大片淤斑,甚至发生坏死,多在24小时内出现循环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末端厥冷、发绀、皮肤呈花斑状,脉搏细数甚至触摸不到,血压下降,有时甚至测不出。而脑膜脑炎型的流脑主要表现为脑实质的损害,除高热、头痛、呕吐外,意识障碍加深,并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可有反复惊厥,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眼底检查可见静脉迂曲及视神经乳头水肿等脑水肿的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脑疝。此外还有一种混合型,表现为上述两种临床症状同时或先后出现,病情极为严重。
因此,如发现上述症状的病人应及时找医生治疗,尤其是暴发型要积极抢救。对流脑的治疗,主要包括抗菌治疗、对症治疗。抗菌治疗针对引起流脑的脑膜炎球菌,主要用磺胺类、青霉素G等抗生素类药物,药量及用法要遵医嘱。对症治疗是针对高热、头痛、循环衰竭、脑水肿等症状采取的相应治疗手段。此外,患者要进行流质饮食,补充体内失去的水分和电解质等。
预防流脑,要尽早发现病人,对病人及时进行隔离治疗,最好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在流脑流行期间要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室内保持通风,勤晒衣被,不要带孩子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尤其不要到有病人的家庭或发病人多的集体单位。如果已经与病人有过密切接触,可服用磺胺类药物3天进行预防。另外,流脑疫苗对预防流脑有明确的效果,可到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或医院进行接种。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流脑疫苗,对易感人群的保护率达到90%以上,使国内流脑的发病率大大下降。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