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常用治疗实验

家庭医生在线 02月22日

  目的:探讨微创介入治疗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临床作用。方法:治疗组采用Seldinger技术,将相应导管超选至肿瘤供血动脉进行化疗药物灌注,或选择性动脉栓塞或化疗栓塞,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化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白细胞下降减少。结论:微创介入能提高疗效,改善生存质量,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肿瘤;微创介入;超选择;化疗;栓塞

  文章编号:1009-5519(2004)18-1870-01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A

  2001年1月~2003年7月,笔者采用微创介入技术,将动脉导管超选至肿瘤供血动脉治疗恶性肿瘤51例,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86例均为中晚期癌症患者,病灶均经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确诊,有客观病灶可作为疗效评价。将其随机分成微创介入组(治疗组)和化疗组(对照组)。所有患者治疗前肝、肾功能及造血功能正常,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差异均无显著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51例采用Seldinger技术,将导管超选至肿瘤供血动脉,予化疗药物灌注,必要时予相应动脉栓塞或化疗栓塞。间隔20~25天灌注1次为1疗程,共2~7次,平均313次。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给药,3~6个疗程,平均310次。

  介入动脉给药或外周静脉给药,均根据病程及病理类型,选用2~3种药物联合化疗。常用药物为ADM、VCR、PYM、DXM、IFN、5-Fu、CTX、MTX、DDP、CBP、IL-2及药艾迪注射液等。

  1.3疗效评定及观察指标:疗效评定按5内科肿瘤学6相关肿瘤评定标准进行,即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进展(PD)。以患者治疗前后的胸片、CT和B超等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有效率为PR加CR。主要观察有效率、白细胞计数、生存质量、临床症状及肝肾功能。生存质量以Karnofsky评分标准为指标[1],在治疗前后均给予评分,凡在疗程结束后评分比治疗前增加10分以上者为改善,治疗后评分比治疗前无增加者为稳定,治疗后评分比治疗前减少10分以上者为减退。

(责编:家庭医生在线 )

相关资讯 更多
相关问题
反馈 收藏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