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用药要分主次

转载 02月18日

  正在使用的治疗:阿司匹林50毫克,每日一次,心痛定10毫克,每日三次, 复方降压片两片,每天两次, 氨酰心安6.25毫克,每日一次。还服用XX降脂丸,XX冠心丸,XX溶栓胶囊等,并间断性“打活血通淤液体”,有时服几付汤药。同时,佩戴XX护心卡,XX贴膜,等等。

  用药方向主次不清

  有证据的病用无证据的药(“真病”给“假药”)

  病例摘要:患者男性, 45岁,阵发性、劳力性胸痛半年,每次快走时出现,疼痛位于胸骨后、手掌大小,有时胸痛时伴有咽部紧缩感,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3~4分钟可缓解。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最高180/120毫米汞柱, 否认糖尿病等病史。吸烟20年,每日20支。

  体检:血压160/108毫米汞柱、心率92次/分。心电图大致正常。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运动至Bruce2级时,V1~V4导联ST段水平型下降0.1~0.3毫伏。腰围 90厘米,体重指数(BMI)26.0千克/米2,空腹血糖6.4毫摩尔/升,餐后两小时血糖11.6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HbA1c)7.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毫摩尔/升,甘油三酯(TG)2.8毫摩尔/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1毫摩尔/升。

  诊断: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高血压3级,极高危患者;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腹型肥胖、尿酸增高、高血压、高血糖、混合型高血脂)。

  正在使用的治疗:阿司匹林50毫克,每日一次,心痛定10毫克,每日三次, 复方降压片两片,每天两次, 氨酰心安6.25毫克,每日一次。还服用XX降脂丸,XX冠心丸,XX溶栓胶囊等,并间断性“打活血通淤液体”,有时服几付汤药。同时,佩戴XX护心卡,XX贴膜,等等。

  本院调整治疗:阿司匹林100毫克,每日一次;阿托伐他汀 20毫克,每晚一次;美托洛尔25毫克,每日三次;替米沙坦80毫克,每日一次;双氢克尿噻12.5毫克,每日一次;硝苯地平缓释片10毫克,每日两次;消心痛15毫克,每日三次。配合改善生活方式。

  1周后,患者血压120/82毫米汞柱,心率60次/分,空腹血糖5.6毫摩尔/升,餐后两小时血糖10.0毫摩尔/升。4周后,患者心绞痛症状明显减少且病情较平稳,复查平板运动试验,虽仍呈阳性,但在Bruce3级达到终点,V1~V4的ST水平压低0.1毫伏, 可见前壁缺血的程度减轻,并且引发缺血的阈值提高。血脂:LDL-C2. 6毫摩尔/升, TG1. 7毫摩尔/升, HDL-C1.03毫摩尔/升。BMI25.0千克/米2,腰围88厘米。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 左前降支(LAD)中段60%左右的狭窄,未放置支架,继续采用“ABCDE”方案进行二级预防药物治疗。

  病例分析与点评

  该患者为典型的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的患者,从临床症状便可确立初步诊断。应该不折不扣地给予临床指南所推荐的用药(“ABCDE”方案)。没有禁忌症,为何不用有证据的主要药物?只有在用足了该用的主药的基础上,才可考虑使用其他辅助药物。但因本例患者在调药后所使用的有证据的药物已经不少了,故将那些无可靠证据的药物或器械统统停掉!

  因该患者为高危患者,故用他汀类药物强化调脂,阿托伐他汀既可大幅度降低LDL-C,又可明显降低TG。

  同时合并的代谢综合征,主要防治措施在于加强生活方式改善,使血糖达标。

  替米沙坦、硝苯地平缓释片及美托洛尔,既降血压又降心率至达标水平,最大限度地使心肌耗氧量降低。合理配伍做到了疗效协同,副作用相互抵消。

  用药不但要强调其选药的准确性,还应提高治疗效率,即一药多效,如替米沙坦同时降压、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左心室重构以及减少新发糖尿病的危险,硝苯地平缓释片及比索洛尔,既抗心绞痛又降血压,而且均有改善冠心病的长期预后的可靠证据。

  一般情况下,稳定性心绞痛的稳定性病变,尤其狭窄程度不太严重时。

  若心绞痛变为不稳定时,或者突发心肌梗死时,应该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同时,选择合适的急诊或择期的心肌血运重建疗法,包括PCI或冠脉搭桥术。

  值得强调,优秀的心血管病医生,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循证医学的大方向,使用有肯定证据的指南所推荐的药物,又要细致谨慎地注意每一病人的个性化原则,这样才能把握方向、分清主次、规范决策、合理用药。“真病”给“真药”、“假病”给“假药”!

  几点启示

  避免误区:有些医生用药缺乏目标,或将大、小目标倒置,具体表现为:不以循证医学指南选药,反而根据教科书、基础研究或个人经验使用一些尚未公认的或者过时的疗法。

  循证医学指南,均来源于大量的最高级别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的可靠结果,而且经反复证实,故科学性和可靠性最强,可信度最大。

  临床用药前提必须把握好方向性,目标应明确。时刻牢记治疗学的最高目标在于:延长生命、减少事件,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杜绝误导:有些医生只是道听途说或看到个案报道,未按法规要求就大胆使用所谓的新药或新疗法,给患者强加了不该承担的生命与健康风险。

  应该加强学术委员会(IRB)和伦理委员会(EC)建设。所有的新技术、新疗法、新的临床试验均应通过上述“两会”的审评与监控,制定并不断更新临床操作规范及路径,确保临床治疗实践的科学、可靠、准确、安全,保护患者的权益。

  明确目标:推行全面达标性治疗。在防治心血管病的全过程中,值得强调以下几点。

  分清楚大、小目标。大目标为改善预后或终点目标,即减少死亡率和延长生存期;小目标是中间或阶段性目标,例如控制血压、血脂及症状等,以减少心血管病事件,包括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复发,心衰恶化再住院,严重心律失常,以及需要手术或介入等再灌注疗法。

  全面达标治疗。在冠心病治疗中,强调“五达标”:血压达标,血脂达标,空腹血糖达标,生活方式达标(戒烟限酒、清淡饮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体重达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患者,还要求抗凝与抗血小板达标。

  保持大、小目标相一致。譬如冠心病的“ABCDE”疗法,正体现了这两个目标的一致性。然而,要避免有些疗法的大小目标并不一致的情况,如在临床上以Ic类药物拼命治疗冠心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室早虽可控制,但远期病死率却反而增加;另如,短效硝苯地平治疗冠心病有可能对长期预后不利。

  大目标应高于小目标、对因治疗高于对症治疗。控制病情就是为了最终改善预后。

  譬如,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只要无禁忌证,就要优先运用ACEI、β阻滞剂及螺内酯类药物,既可以改善症状,又可以延长生存、减少事件。

  而洋地黄类及利尿剂虽对预后为中性结果,但可以明显改善症状,故仍可应用。但是当出现用药矛盾时,如心率较慢时,宁可少用或停用洋地黄类,给β阻滞剂的适量应用让出空间来。

  又如,儿茶酚胺类及氨(米)力农等非洋地黄类强心药物,虽可短期改善心衰症状,但长期应用会导致预后恶化,因此除非在顽固性心衰或等待心脏移植者可以考虑短期使用以外,一般情况下避免长期应用之。

(责编:家庭医生在线 )

相关资讯 更多
相关问题
反馈 收藏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