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8成国人将高富帅白富美视为择偶标准

转载 来源: 腾讯女性频道 2012/9/26 9:35:35

  眼下,“高富帅”、“白富美”等网络新词在各大论坛、微博、帖吧高频出现,不少年轻男女更是将“高富帅”、“白富美”视为自己择偶的标准。“高富帅”,通常指在身材、财富、相貌等各方面完美无缺的男性;“白富美”,通常指皮肤 白皙 、家境良好、相貌出众的女性。众多年轻人对“白富美”、“高富帅”的追逐,让不少普通人感慨“心酸与残酷”。

  近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络调查,对231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2%的人感觉时下很多年轻人择偶时青睐“高富帅”、“白富美”。受访者中,80后占52.3%,70后占22.1%,90后占18.7%。

  年轻人自述为何倾向“白富美”、“高富帅”

  “现在我身边不少女孩无论自身条件优越与否,择偶观都惊人地相似,且死钻牛角尖。”山西太原某事业单位职员龚亮告诉记者,一位好友曾十分认真地问她:“我为什么遇到月薪1万元以下、身高一米八以下的男人就完全没兴趣呢?”

  调查显示,72.1%的人坦言,自己身边就有很多年轻人择偶时追捧“高富帅”和“白富美”。

  “大家的高要求真是‘现实’闹的吗?”山东理工大学大三学生张丽说,现在不少大学生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娶)得好”,借口无非都是“压力大”,其实说穿了,无非是虚荣心太强又希望不劳而获罢了。

  为何不少年轻人择偶时追逐“高富帅”、白富美”?67.6%的人首选“社会攀比风气所致”;64.9%的人觉得原因是物质主义泛滥;61.0%的人认为是因为很多年轻人不切实际,陷入幻想;57.4%的人认为,这是偶像剧、广告等营造的时髦;36.2%的人将原因归结为现实压力太大,找条件优越的另一半更有安全感;另有33.1%的人选择“幸福和成功的标准单一”。

  专家解析:攀比择偶不可行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郝玉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年轻人向往理想的婚姻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当前确实有部分年轻人的婚恋观出了问题。相对上一辈人来说,现在年轻人的婚恋观更注重物质,无论是处世方式还是价值观都变得更加功利。另外,时下的偶像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年轻人的价值观,他们比较容易将偶像剧中的人物视为择偶的标准。在当下社会,年轻人要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得幸福生活。相对而言,年轻人希望通过嫁娶跻身富有阶层不切实际,比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梦想更难。如果恋爱双方各方面条件反差太大,成功几率会较小。即使成功了,也会给将来的生活带来一些隐患。年轻人最好根据自身条件来选择另一半。如果年轻人一定要找“高富帅”、“白富美”,最好首先提高自身素养来与对方条件相匹配。

  资深心理咨询师肖雪萍认为,一些年轻人追求“白富美”、“高富帅”,其实是面子和攀比心理让他们陷入迷思所致。他们觉得追求到这样的人,可以提升自信。部分年轻人不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婚姻去谈恋爱,有时更像是为了迎合周围人对他的看法或期望,去寻找伴侣。这是一个误区。曾有一位30多岁的女士找她做心理咨询。那位女士很坚定地要找一位“高富帅”,后来也找到了,但交往半年后,她才发现,那个人是已婚人士。“一味追求外在条件,会忽略心理层面的需要和沟通,容易迷失自己。”肖雪萍认为,如果年轻人过度追捧所谓的“白富美”、“高富帅”,会加剧这个社会剩男、剩女问题,也会让人错过很多不错的姻缘,最终影响自己的终身幸福。在当下社会,年轻人要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得幸福生活。相对而言,年轻人希望通过嫁娶跻身富有阶层不切实际,比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梦想更难。

  调查中,32.0%的人认为,不少年轻人择偶时更青睐“白富美”、“高富帅”,是广告、偶像剧营造的一种时髦。不过,更多受访者(60.3%)认为,这一现象是真实存在的。 98.6%的人认为,年轻人择偶标准太高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具体而言,73.1%的人担心,这会让社会变得更加物质化、功利化;66.5%的人觉得这会加剧剩男剩女问题;66.2%的人认为,这会加剧社会攀比之风;此外,40.4%的人认为,年轻人择偶标准太高容易蹉跎幸福。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何明升指出,在当下社会,年轻人要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得幸福生活。相对而言,年轻人希望通过嫁娶跻身富有阶层不切实际,比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梦想更难。

  延伸阅读:择偶“进化论”

  195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北京颁布。这是新中国的首部国家大法,宣布废除包办强迫,实行婚姻自由,建立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彻底颠覆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拒绝包办、大胆追求婚姻自主的《刘巧儿》唱出了人们对新婚姻的向往。身为中国新女性典范的刘巧儿还唱出了姐妹们的择偶心声——劳模,“争一对模范夫妻立业成家”是当年老百姓至高的婚姻理想。

  随后的二十年里,信仰和阶级成分是婚姻的主导力量。青年女性要的是“红色爱情”,这个时期的择偶排行榜上,根正苗红的军人高居榜首。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知识得到莫大崇拜,“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成为上世纪80年代初择偶的理想对象。上世纪80年代初,结婚时有“三转一响”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录音机)已叫人羡慕,到了中后期,得备齐“三大件”(电视、冰箱、洗衣机)才叫体面。人心都有过好日子的渴求,职业、家境成为择偶时的重要因子。“国营”不嫁“集体”,“大集体”不嫁“二集体”,城里残疾小伙儿能娶农村大美人的等级顺序,迅速被市场经济冲垮了。个体户这个多年上不了台面的职业,在80年代中后期的征婚市场上炙手可热。

  到了90年代,“万元户”早已被“大款”取代,事业、收入、户口都是择偶时的决定因素,“不能解决户口者免谈”等话语赤裸裸地出现在征婚启事上。迈入新世纪后,女性对婚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经济对婚姻的左右能力也持续上升。有房有车才能结婚吗?这个命题被无数困惑的小青年讨论了一次又一次。无论答案是与否,不争的事实是:为了终身大事,多数人俯首甘为“房奴”。但相比以往,现在显然是最宽容的年代。单身不婚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未婚同居由大城市向中小城镇普及,“老少配”有了传奇,“姐弟恋”就更冠冕堂皇地进行着。

(责编:陈添许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医生,我发觉我有一点恐恋症,面对爱情总是心里慌张,想要逃离,很后悔,对爱情很恐慌,不想恋爱,有点怕

你好,你这个年龄,有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等到了该谈恋爱的年龄,你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有变化,对于恋爱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适当方式宣泄自己内心的不快和抑郁,以解除心理压抑和精神紧张。让自己生活得轻松、愉快,减少思想负担,有利早期治愈。

Q:为什么不愿意谈恋爱?

心理学有一个术语叫burn-out,意思是“耗尽”。有人把这种对恋爱没有兴趣的心理状况称为“情感耗尽”,即没有激情和兴趣去爱别人,失去了爱他人的能力。他们对爱情渐渐麻木,并冷漠以对,严重者在情感方面甚至出现心如死灰的状态。导致“爱无力感”的原因很多,大致概括如下: 第一,性格内向,生活状态过于闭锁。一个人若长期置身于缺乏爱、缺乏情感沟通的氛围中,很容易变得内向、退缩、对人冷漠。 第二,小时候被过度宠爱,成年后也容易“爱无力”。因为从小到大都被爱包围着,只知道接受而不知付出,导致爱的能力缺失。 第三,曾遭受伤害,不再相信爱情和生活。 第四,过度自卑或自傲,也会使人对恋爱产生无力感。过度自卑者不敢向别人表达爱,而过度自傲者因时时用苛刻的眼光挑剔对方,导致谁也看不上,或者认为对方是冲着自己的财力、地位、权力来的,因而总用怀疑的目光看对方。抱着这样的心态恋爱,自然不敢付出爱了。 第五,工作压力过大,生存竞争激烈。爱情虽然属于情感范畴,和物质无关。但是,没有“面包”,爱情往往没有生命力。当今社会,职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谋得一席之地,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变成工作狂,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好好经营爱情。更何况,传统教育向来讲究“先立业后成家”,事业没有着落,又怎会有心情考虑爱情呢?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的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无力爱”的人。如果个体本身在没有爱情的生活中尚且自得其乐,那也无可厚非。但若个体深感痛苦,时时被无奈、孤独和不完整感折磨着,这种无力感甚至波及生活的其他方面,则不可任其发展了。 对症下药:首先要分析自己的具体情况,找出自己陷入“爱无力感”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建议:性格内向、生活环境闭塞者,不妨试着改变生活环境,扩大交往范围,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或多和朋友交流;成长过程中缺少关爱或被过度溺爱者,则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被他人爱是件幸福的事,但爱他人更容易让自己收获幸福。因此,不妨先从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入手,培养自己付出爱的能力,然后一点点扩大到爱朋友、同事;在情感上遭受过重创者,要明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应乐观面对生活。爱情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人生的失败,一次感情失利也不代表今生再也无法遇到幸福。不妨把挫折作为成长过程中的磨炼,相信在经历过挫折打击之后,自身会因为越发成熟和睿智而品味到更加醇美的爱情;过度自卑和自傲者,最重要的是调整心态,正确认识自我。自卑者要多发掘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自傲者则要多发现别人的优点,接受他人不完美之处;工作狂式的“爱无力者”,就需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给自己留出足够的休闲、娱乐时间。爱情和事业不是矛盾的、对立的。健康向上的爱情生活不仅不会影响工作,而且会使我们心情愉悦,对未来充满希望,从而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总之,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爱无力,我们都需要努力做到敞开心扉,多与人沟通、交流。自我封闭只会让心越来越冷,让爱越来越无力。只有主动靠近别人,我们才可能得到他人的回应,得到爱。

Q:恋爱时过分干涉对方的恋爱好吗?

恋爱中,如果有一方过分干涉另一方的社交自由,是缺乏信任的表现。相互信任和尊重是爱情发展的前提,缺乏这个前提,恋爱双方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猜疑,引发争执甚至动手,严重影响感情的进一步发展。其次,一些人以“太爱你、太在乎你”为由阻止对方与异性交往,是错误地理解了爱情的排他性。恩格斯说爱情是排他的,是指一个人只能对一个异性发生爱情,而不能把爱情同时奉献给若干人或同时接受若干人的爱。爱情并不排斥友情,友情也不具排他性。如见对方与异性交往便疑心重重,就像鲁迅先生所说:“见一封信,疑心是情书了;闻一声笑,以为是怀春;只要男人来访,就是情夫;为什么上公园呢,总该是赴蜜约。”这实际是曲解了爱情的排他性,也是一种封建的观念。过分的干涉对方自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要改变这种错误的行为方式,首先需要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及时消除误会,从而使恋爱双方真正赤诚相待,心心相印。 有了误解时要冷静对待,一切偏激、不理智的办法只会加深彼此的隔阂,激化矛盾。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