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早上,专科门诊已有好几个患儿在等候诊治,轮到第五位时,年轻的父母显得特别焦急、心事重重,他们迫不及待地给我详细讲述了他们孩子的病状:儿子出生后一切都正常,现快1岁了。两周前出现发热、咳嗽,刚愈数天,前天给孩子洗澡时,突然发现其左侧阴囊里的“蛋蛋”大了许多,不禁吓了一跳。定下神来看看儿子,外表好好的,嬉戏如常,这几天的胃口也好,大小便也没发现异常。当晚儿子睡得很香,次晨细心再看,“蛋蛋”又小了许多,可是到了下午又变大了,而且左侧阴囊皮肤都胀得有些发亮了!用手轻托似乎无痛楚,还笑嬉嬉地游墙学步去了。“莫非睾丸长瘤子了?患疝气了……?”做母亲的越想越害怕。
小孩很乖,静静地让我详细检查,当用手电筒透照后,我对孩子的病情下了诊断意见:睾丸鞘膜积液,是良性病变。紧张的气氛马上缓和了。那么睾丸鞘膜积液是怎么发生,又该如何治疗呢?
鞘膜积液,多种多样
在男性胚胎早期,位于腹后壁肾下方的睾丸有一引带连到阴囊,随胎儿月龄增长,睾丸逐渐下降,并在胎龄8~9个月时降到阴囊底,在睾丸前面的腹膜亦同时向下形成囊袋状突起,并包绕睾丸,称为腹膜鞘状突,鞘状突下段包绕睾丸部分,出生后成为永久的睾丸固有鞘膜腔,其上部在出生前或出生后6个月内自行退化闭塞,与腹腔不再相通。但有些因素会导致鞘状突不闭塞,如早产儿,其鞘状突尚较宽大,出生后哭闹导致腹压升高,鞘状突长期处于开放状态,临床上早产儿鞘膜积水或疝的发生率较足月儿多10倍,其原因就容易理解了。另外,若胎儿发育过程中存在某些障碍,如睾丸下降延迟及其他异常,也可致足月儿的鞘状突不闭合。出生后有腹压持续升高的因素,如肝硬化腹水、肝脾肿大、小便困难费力、异常哭闹、咳嗽不止等也可致细小的差不多要闭塞的鞘状突管腔变大、开放。也有不少孩子的鞘膜积液找不到明显的诱因。
鞘膜积液分为交通性与非交通性,前者是阴囊内的睾丸鞘膜积液,在站立时明显胀满而肿大,但平卧安静时液体倒流入腹腔而变小,甚至消失;后者则是鞘膜囊腔中段已闭塞或几乎闭塞,液体不易上下流动,故肿物大小在日夜间变化不大。临床上两者大约各占一半。积液位于睾丸部位的称为睾丸鞘膜积液,睾丸可能触不清楚,位于精索段的称为精索鞘膜积液。两者都主要表现为肿物,一般无触痛亦无自觉痛,用手电筒透照时,就好像新鲜鸡蛋一样透亮,平卧位时轻轻揉压肿物会变小者提示为交通性的积液。有些积液可使鞘膜囊腔的张力变大,手感似乎是“硬的”,阴囊皮肤可能胀到发亮,精索段小而有张力的囊肿有时会误认为多了一个睾丸。
是鞘膜积液还是疝
不少家长会带孩子到多家医院找多个医生就诊,以求得到准确的诊断,有时遇到不同医生有不同的诊断,一说是疝,一说是积液,以致家长不知道该信哪个。
其实,小儿疝和鞘膜积液的胚胎学成因是相同的,但未闭的鞘状突管径大小差别较大,管径细小者仅腹水可通过称为积液,管径大的不但腹水可以流入囊腔内,腹腔脏器如肠管、大网膜,女孩子的卵巢、输卵管甚至子宫也可进入未闭的鞘状突囊腔内,这就是疝。
女孩也有“积液”
女性腹股沟管中有圆韧带,自子宫至大阴唇,发育过程中也有腹膜突起,称为Nuck管,沿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降入大阴唇内,若未闭塞,也可以形成积液性囊肿或疝。女性的囊肿和疝明显少于男性,但双侧病变者则明显多于男性。
鞘膜积液怎么治
这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临床上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案:
1.期待疗法 由于鞘膜积液在生后6个月内有自愈的可能,因此不必急于开刀。由于麻醉及手术的风险,大多数专科医生也会劝说家长待小孩2岁左右仍有症状鞘膜积液表现时才考虑手术。
2.高位结扎未闭鞘状突 这是目前公认的最好的治疗方法,手术年龄多选择在2岁左右或稍大龄些。腹腔镜辅助下同样可完成此手术,而且可以同时做双侧手术。
值得提醒的是,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太小承受不了手术,希望打针吃药能解决问题,江湖医生往往利用家长这一心态胡乱吹一通,说服家长给孩子做穿刺抽液,结果水是抽出来了,肿物也消了,可第二天又变大,弄不好还会刺破精索血管、输精管、睾丸等,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穿刺抽液万万不可取,家长一定要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检查,不要轻易听信江湖游医的话。
顺便提一下,成人也有可能发生鞘膜积液,但其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与小孩是完全不同的。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