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沪上新妈妈分享宝宝“亚健康”暗示

家庭医生在线 2011/9/2 8:22:14

  

沪上新妈妈分享宝宝“亚健康”暗示

    最近一位好友喜得千金,全家人都沉浸在孩子的喜悦当中。对于一个小生命的神奇降临,新爸爸和新妈妈似乎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虽然时时沉浸在幸福当中,但是这位好友像大多数80后新妈妈一样,对如何照顾宝宝一无所知。

  (一)宝宝睡觉打鼾

  “孩子一哭闹,我就束手无策了,不知道她想表达什么意思。她一哭,我就乱了,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就一个劲地在那里逗她,但她似乎并不领情。看着宝宝哭闹,我心里也很心疼。特别喜欢她睡觉的时候,很安静,时不时地皱眉头,还会轻轻地打鼾,很有节奏。”朋友开心地讲述当妈的幸福。

  但婴儿期的宝宝身体完全处于“新生”状态,有任何风吹草动,新妈妈都需要注意。宝宝哭闹有时候并不是饿,可能是哪里不舒服。像这位好友所说的,孩子在睡觉的时候会“打鼾”——千万不要觉得“很可爱”,宝宝大呼可能是宝宝正处于一个“打鼾”的状态。

  宝宝打鼾不是正常生理现象

  沪上儿科专家表示,一般宝宝打鼾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而是咽喉部或支气管有某些病变的表现。最常见的原因有增殖腺肥大、慢性扁桃体肥大、支气管炎等。

  如果你家宝宝睡觉打鼾,就应首先确定打鼾的病因,然后针对病因做相应的治疗。

  (二)时尚妈妈让宝宝睡席梦思埋下“亚健康”

  Nanny也是一位80后的时尚妈妈一族,睡觉特别要舒服。自然生产完之后,睡觉都要睡软软的席梦思。这样,宝宝也就跟着Nanny睡软软的席梦思。渐渐的,Nanny发现宝宝的后背老不挺直,抱着的时候,感觉也怪怪的。开始以为是抱的姿势不对,但后来发现越来越严重了。去医院检查,发现宝宝有些骨变形。

  经医生的询问,才发现是席梦思惹的祸。

  诸如此类因为新妈妈的大意、马虎或者不知晓而给宝宝留下“亚健康”的情况还有很多。

  小编建议,实在不晓得如何照顾宝宝的新妈妈,可以提前做一些好妈妈培训,或多看一些宝宝妈妈类的健康信息,这对以后照顾宝宝方面会很有帮助。另外,在有些问题上,也可以请教自己的母亲,要知道,沪上的老妈妈可以有一套的哦。

  但是,如果宝宝已经出现亚健康,或者已经给你一些不适的“暗示”了,就应该立即带宝宝到医院检查治疗。

(责编: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宝宝打呼噜是什么原因

今年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鼾症是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一些新妈妈发现小宝宝也打鼾,对此很担忧。记者就此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苏开明。  苏开明说,儿童打鼾可以发生在从新生儿到青春期的各个年龄阶段,2~6岁为发病的高峰期,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发病率在0.7%~10.3%。据对8个城市28424名2~12岁儿童睡眠状况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睡眠障碍总发生率为27.11%,其中睡眠中频繁打鼾的发生率为5.7%,睡眠呼吸暂停发生率为0.4%。儿童打鼾的主要病因是腺样体或扁桃体肥大,其它病因包括过敏性鼻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后鼻孔狭窄或闭锁、巨舌及小下颌等。  苏开明说,如你的小宝宝睡觉时是张口呼吸应警惕患有儿童鼾症。其他表现还有如睡眠不安、经常憋气、多汗、遗尿、梦游、惊醒等;晨起头痛、头昏、口干,易疲倦或易激惹。根据上述表现,体格检查发现扁桃体或腺样体肥大等,即可做出临床诊断,能够配合的儿童可行全夜多导睡眠监测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儿童打鼾如不及时治疗,可对患儿产生广泛的影响。苏开明介绍,由于气道阻塞,使生长激素分泌受损,加之厌食和吞咽困难,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张口呼吸可影响颅颌面发育,导致牙合畸形。打鼾还会导致注意力受损、记忆力下降、智商降低,进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打鼾患儿还常常表现为多动、性格暴躁或过度害羞、忧郁。夜间睡眠时还会出现多汗、梦游、夜惊、遗尿等。  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术是国际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案。其他辅助治疗方法有减肥、口腔正畸、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等。如患儿有过敏性鼻炎等其他疾病还应针对性治疗。

Q:宝宝睡觉打鼾正常吗

睡觉打鼾是否正常并不一定,一般来说,婴儿的睡眠打鼾分为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如果翻身动作能使婴儿不再打鼾,则属于非连续性和正常现象。但是,如果孩子的睡眠打鼾不易终止,持续时间长,则属于持续睡眠打鼾。为了保证宝宝的健康,家长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做相关检查。

Q:宝宝睡觉打鼾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婴儿睡眠打鼾是最常见的睡眠疾病。除打鼾外,还可能出现鼻塞、盗汗、醒来等症状。婴儿睡眠打鼾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一般婴儿睡眠打鼾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可采用手术切除患者扁桃体,消除上呼吸道堵塞。治疗期间要控制孩子的体重,但要注意父母不要盲目服药,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多喝温开水,以免影响健康。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