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9个NO

家庭医生在线 2011/6/17 2:41:19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9个no

  大人会有压力,小小孩也有!许多家长并不了解这点,即使孩子已经出现了许多“压力症状”,却误以为他是单纯的身体不适或只是在闹脾气,甚至因此觉得孩子不乖而责骂他,反倒加重了孩子的压力。唯有真正懂得孩子的压力来源、搭配正确的引导,才能帮助孩子释放心中的压力。

  案例一:婷婷三岁半,是个性格活泼、外向、爱笑的小女孩,每天似乎都有用不完的精力,总爱探索生活里的新奇事物和结交朋友。凭着这样的个性,爸妈除了让她在三岁时开始进入幼儿园托班以外,另外帮她在课余安排钢琴、绘画与直排轮课程。

  但是近来婷婷脾气变得越来越大,常无端发怒,不肯去任何业余班。连幼儿园老师也察觉,婷婷上课时表现动机降低、胃口变差。爸妈带婷婷看小儿科医师,小儿科医师检查后表示婷婷身体很健康。

  案例二:小立两岁了,妈妈决定请保姆照顾小立,自己回原来的工作单位工作。在带小立认识保姆、渐进式地拉长小立与保姆单独相处时间的过程中,小立似乎没有太多不寻常的行为出现。但是妈妈却还是敏感地感觉到,小立变得特别“黏”自己,害怕一个人独处、晚上常常惊醒。

  放下身段以孩子的目光看事物,我们会发现孩子和我们一样,也可能面对压力的感受。像上述案例中婷婷的压力,来自于“过度的学习安排、缺乏个人空间”;而小立的压力,则源自于“生活习惯与依附关系的变动”。

  生活中的变动与不确定性、环境气氛的改变等,都是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可能面对的压力来源。若比较过去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今天的孩子除了面对生活刺激、学习要求增加,过去较少迁徙且自然、稳定的生活情境,以及亲族彼此照护、手足众多的支持性系统结构已式微——所以作父母的我们,不该再忽视孩子的压力议题。

  培养健康心理9个No

  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不过分关心孩子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贿赂”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一味亲近孩子

  应该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勉强孩子做不能胜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对孩子太苛求

  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欺骗和恐吓孩子

  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过分夸奖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产生沾沾自喜求虚荣的不良心理。

 

${FDPageBreak}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9个NO

  九、不对孩子喜怒无常。

  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孩子面临压力症状表

  身体不适:疲倦、头痛、肠胃不适、磨牙、心跳不规律、呼吸浅短、频尿、皮肤长疹等。经生理检查未发现有特殊肇因,或原有之疾病(如过敏)无故恶化。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本来已能控制大小便后,又频繁出现遗粪或遗尿的情形也可能属于压力压力问题。

  情绪变化:忧愁、紧张、易怒、易惊恐不安等。

  行为变化:退缩、攻击(肢体、口语)、经常哭泣、注意力不集中、干扰行为增加、强迫性行为(频繁咬手指、拔头发、洗手、敲头)等。

  思考特征:负向、固执而缺乏弹性、犹豫不安等。

  睡眠习惯改变:夜惊、浅眠、难入睡或睡眠过度、终日困倦。饮食习惯改变:食量骤减或过度饮食。

  6个问题,透视压力

  帮助孩子减压的第一步,当然就是帮助孩子检视他是否存在压力感受。找找看孩子最近出现了哪些特殊的身体症状、情绪与行为变化、睡眠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还有思考这些变化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

  较大一点的孩子或是口语发展较完备的孩子,或许在父母的引导下,可以提供部分自己对自己状态的看法,例如孩子可能会说:”我好烦,讨厌“、”我不喜欢“等等。但年纪越小的孩子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父母亲的行为观察就越显得重要。

  记得问自己几个问题:

  1.孩子出现了哪些不寻常的讯号?

  2.这些讯号是否在同年龄的孩子身上也常发生?

  3.这些讯号严重度如何、出现频率如何?

  4.这些讯号从什么时候开始,至今持续了多久?

  5.有没有相关的环境因素与这些讯号的变化作连结?

  若是今天孩子食欲不佳的情形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至今也一两年了,那么这很可能不是压力下的反应;但若是平时胃口佳,每天正餐外都要吃甜点的宝贝,突然好多天都对他喜欢的甜点失去兴趣,正餐食量减少,体重也在短时间内明显下滑,那么这就很可能是压力的征兆。

(责编: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如何防治人格障碍?

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大众的心理健康,并采取实质性措施。从公务员和学校入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并对所有的公务员、教师和学生定期进行“心理体检”,在保密的前提下针对结果进行分级干预;引导企业和公司重视员工心理健康,实施EAP(员工心理援助计划);督促医疗系统加大精神心理专业人士的培养,针对精神障碍患者推广高效人性化的综合性干预;大力推行社工工作,购买这些非政府组织的社区精神康复服务,防患于未然。  从家庭的角度来说,要推广优质的家庭教育,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在心理的角度来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教育孩子时,不能不分是非,老怪孩子错,或都怪别人、宣扬以牙还牙,要引导孩子综合归因。也就是说,在遇到问题或挫折时,要引导孩子考虑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要学会自我反省,从挫折中吸取教训从而不断提升。另外,不要说“一定要怎样”(如“一定要考上大学”),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要学会积极引导,否则不仅会伤害孩子内心的动力,而且一旦没做成就会给他们带来极大挫败感,要倡导“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引导孩子接受现实,完全接纳自己,是建立自信的前提。此外,还应营造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穷人也有穷人的乐趣,鼓励孩子参与公益慈善等社区活动,加强同理心的塑造和社交能力的培养等。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真正关心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力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和“三生教育”,针对教师和学生定期进行“心理体检”,针对结果,分级干预。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各界要重视心理健康,积极宣传引导大众正确看待精神障碍患者,反对歧视,关心爱护精神障碍患者,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人格障碍虽然很难矫正,但并非不可逆转,家庭、朋友、单位同事的在心理医生指导下的爱心关怀,比如少炫耀、多关心,把他拉入朋友圈一起玩,比心理医生面对患者的干预可能更有效。

Q:如何维护和增进婴幼儿的心理健康

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做好幼儿健康心态的表率,如果幼儿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怎样的父母就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及时增加幼儿心理成长所必须的“营养素”,本质上说,幼儿最需要的心理营养素是爱,准确来说,是父母和亲人所给予的爱。

Q:孩子心理健康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主要是溺爱孩子的原因.你们对孩子的溺爱导致了孩子的蛮横,这是不好的教育方式,趁着孩子小,好好地教育,疼爱不等于溺爱.现在一般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都对孩子骄生惯养,把孩子当成皇帝一样贡着,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优越感,如果遇到一点挫折就经受不了.要培养孩子在逆境中生存,在失败中自己走向成功,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性格.希望能给你帮助.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