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宝宝“喜爱重复”是心理暗示

转载 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论坛 2010/8/18 4:37:13

  

宝宝“重复症”是一种暗示

   月月今年快3岁了,特别聪明乖巧,可有一个“坏”习惯让妈妈非常担心,就是月月喜爱重复地做某件事情。比如重复地看某一个动画片,听同一本故事。月月的爸爸每次出差回来都会给月月带不同的动画片,可妈妈却发现,月月只对一盘叫《樱桃小丸子》的动画片感兴趣,而且是百看不厌,其它新的动画片她看都不看,全放在一边。每天晚上,妈妈都会在月月睡觉前读童话故事给她听,可月月却让妈妈反复读那一本童话书,不准妈妈换。妈妈只好听从月月的“命令”,重复读那本童话书。

${FDPageBreak}

宝宝“重复症”是一种暗示

  月月这种“一成不变”的行为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此重复下去会不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妈妈应该帮着月月改变吗?  

    专家分析:

  其实,婴幼儿“喜爱重复”的行为,不是“固执”或“一成不变”,而是他们的特性。一般来说孩子“喜爱重复”有着自己的用意。

  第一、为引起父母的注意。

  孩子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爱而“喜欢重复”,这种原因,在很多家庭里都会发生。一些孩子一天到晚拿着同一本书让父母念给他听,其实他们并不乎书中是什么内容,他们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是:“请你时刻注意我,爱我!”

  婴幼儿从重复行为中获得关注,爸妈也在孩子的这种重复要求中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因为在一读再读的亲子互动里,充满着爱和关注!

${FDPageBreak}

宝宝“重复症”是一种暗示

  第二、在重复中不断地以自己的速度吸收、学习。

  有时候孩子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比较差,他们想在重复中不断地以自己地速度学习。较细心或替孩子做成长记录的父母可以发现:婴幼儿的重复行为总会在持续一段时间后的某天,出现了学习上的跃进。也许他突然会抓住物体、会唱出哪首歌了,或者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会翻身了……

  在亲子共读中,这种“突然”发生的学习跃进,也会在他不断地要求成人重复阅读的行为后出现。可以说,在重复共读的环境里,大人所提供的,如盖房子所使用的框架,婴幼儿可顺着这框架,不断地以自己的速度添砌不同的土和砖,并在发展成熟之际展现出来。所以,他们一定会在重复共读中,以行动或语言来表示他已获得或学会的某些东西。或许您在重复一段时间后,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已经会背一整段儿歌了。

${FDPageBreak}

宝宝“重复症”是一种暗示

下一页推荐阅读:吃盐过多吃出“矮小孩”

  专家建议:

  虽然婴幼儿喜欢成人一再地读某一本书给他听,但若要成人不厌其烦地照做,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当你在某天、某时,真的不想再念下去,但又不忍孩子遭受被拒绝的挫折时,可以利用一些小方法哦。

  1、你只须慢慢地、一页页地翻书中图片给孩子看,对孩子的问题则简短答腔。只要一会儿功夫,婴幼儿通常就会失去往下再看的兴趣,但却不会失去明天再读的兴趣。

  2、当你察觉到孩子还想要求再读,可在念完书时,赶紧转移他的注意力。

  3、可反问孩子:“你从书上看见了什么?”或请他们自己“念”给你听。有经验的爸妈都知道,孩子可以自己嘟哝嘟哝、煞有介事般地念起书来。把被重复要求的对象转回到孩子身上,他们大可在一读再读后,自行决定结束该次的阅读。

  4、直接诚恳地告诉孩子:“妈妈累了,现在不想再念。”大人诚实地向孩子坦白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是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坦诚不只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个习惯。孩子从小获得大人坦诚的对待,就有机会学习坦诚的方法和态度。父母对孩子坦诚,往往会很惊讶地发现,即使是1岁多的孩子,也常常能尊重你坦诚相告下的决定。

(责编:方徽雯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谁能回答我的问题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早期教育则是基础的基础。有人曾把中国的教育比喻成为一座金字塔,说如果塔尖是众人向往的高等教育,塔身是初中等教育,塔基则是早期教育。可见其重要性,是受教育的基础。对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人们早就达成了共识。梁启超说:人生百学,立于幼学。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也说:幼稚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但早期教育究竟应该早到什么时候则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应从零岁开始;有的人对此痴之以鼻,说这是不可能的,认为早期教育应从三岁开始。就早期教育的起始时间问题,美国六十年代初曾花巨资对此进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三岁开始的教育太迟了,认为早期教育应从零岁开始。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人对早期教育的时间问题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他就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达尔文有五个儿子,其中有三个被培养成了科学家。据说有一次,一位贵妇人慕名而来,向达尔文讨教。达尔文问:你的孩子多大了?贵妇人说:两岁半。达尔文听后,脸色凝重,摇摇头说:晚了,你已经错过两年半了!因此,达尔文其实也认为早期教育应从零岁开始。早期教育开始于家庭,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意义重大.该如何进行呢?1、注重言传身教。清末著名的“一品宰相”曾国藩是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他提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是言传身教,身教胜于言传。幼儿由于生理,心理等诸因素的影响,处于皮亚杰所说的感知运动阶段与前运算阶段。该阶段的儿童主要靠行动、靠具体形象进行思维,行为时是一种“集体式的独白”,没有是非概念,最多只能出于尊敬或恐怖而把他人的规则当作自己行动的指南,是一种延迟模仿。他们主要通过模仿而学习,是最善于模仿的动物。著名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也谈到幼儿具有诸如好奇、好游戏、好到野外玩耍、好模仿等特点,因此,针对该年龄阶段的幼儿特点,家长就要有意识的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对幼儿提出希望之前,自己先做出表率。如空闲时多看书而不是去玩麻将、金花等无聊而浪费时间的事情,在这样的环境里,经长期的耳濡目染,幼儿会逐渐的习惯该行为,由习惯而认同,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2、观察与引导: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的行为并适当对其进行规范与指导,强化积极行为。学前儿童由于没有是非观念,没有对错之分,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评判标准以父母的态度为转移,如果父母肯定该行为,则他会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该行为。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敏锐的发现幼儿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良好的学习品质,使之得到保护与发展;同时通过及时阻止将其不好的学习品质扼杀于摇篮中。这种时候,有时可玩一些“强词夺理”的把戏,引导孩子朝我们所期望的行为方面前进。如,当孩子正在玩手工操作,在用纸制作飞机时,突然看到旁边的《民间故事》书,他快步走过去拿上书,有了撕书的动作。这时,敏锐的妈妈察觉到了孩子的破坏性想法,她及时的制止了:孩子,你是不是玩累了想听妈妈讲故事了?拿过来吧。小朋友说:是。然后开心的把书递给了母亲。这一事件中,关键是善于观察,将孩子的要采取的错误行为“曲解”,引导他采取另一有利的动作,须记住,幼儿没有对错、是非观念,他们以行动思维,父母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当孩子已经发生了家长不认可的行为时,切记急躁的表现,他们会误认为你是在肯定他们的行为,所以表现出来的就是你越生气,他越开心得意,从而强化了他的这一不适当行为,正确的做法是忽视该行为,寻找到恰当时机再跟他讲明该行为之害处,如她非常开心的游戏时,极容易接受意见时。3、注意时间安排与方式选择:幼儿的自控力较差,受无意注意支配,因此,要让孩子长时间的安静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应该尽量合理,它是一个由短逐渐延长的过程。最初可能五分钟,然后十分钟。我们还须注意,幼儿的工作就是游戏,因此,我们应善于捕捉机会,在游戏中捕捉最佳学习时机,使学习效果最大化,使学习游戏化,以培养其兴趣。比如在与孩子玩挑弹子的游戏中,我们可与孩子一起仔细观察,在观察中启发孩子发现弹子往上抛时,其落回地面然后弹起的高度是不一样的,启发孩子思考原因,激起其探索的兴趣,从而也激起学习的乐趣。这主要针对的是学前期的幼儿,你可如同专家一样介绍这一块的情况.向其他家长介绍你取得成功的经验.

Q:成长发育与健康

早教,也叫早期教育,英文(earlyeducation),也就是指开发0到6岁婴幼儿潜能的教育,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等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换句话说,早教是在婴孩最敏感最能接受的时期所进行的事半功倍的适时教育。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学不会什么,其实错了。孩子本是令人惊叹的神灵,具有无限潜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比德尔曾感慨道:“我们的教育体系错过了大好良机,忽视了孩子发育中最敏感最能接受的时期”。在宝宝出生到6岁,他的学习能力十分惊人,是人类一生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如果无视宝宝这个阶段的需求与潜能,我们就会妨碍宝宝的发展,并且极大地浪费宝宝的潜能。早教的阶段是0到6岁,0至3岁是属于早教的黄金时期,3到6岁是属于早教的完善时期。因此,早教是为婴幼儿的身体、大脑、智力、个性、人格、精神、心灵等方面打下扎实的根基。一谈到早教,我们的父母就想到如何开发智力,提高孩子的智商,如何让孩子聪明等等;其实孩子从一出身都比我们成年人聪明,所以从智力的角度来说,我们做父母的大不可必操心,而我们恰恰忽略的是孩子性格行为习惯方面的培养。目前,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视同于早期学科教育,孩子1岁以内学认字,3岁以内学外语。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婴幼儿的性格行为习惯兴趣才是家长们所要重视的。专家表示,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确实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潜在能力是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的。教育要越早越好,儿童早教实施的越晚,儿童生下来所具有的潜在能力发挥出来的比例就越少。人一生中学习潜力最大的时期不在大学,也不在中小学时期,而是在出生后的0到6岁。孩子早教必须克服传统早教误区,认为早教就是学一门或多门技能,No,真正的早期教育应让孩子开阔视野,多接触自然,多思考与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另外,我额外补充一下,如果你有孩子,你看到这个是非常幸运的,针对孩子的教育,(我记得他们的官方网是haizizaojiao@com把@换成.就可以啦)--一个针对0到15岁孩子的全新概念教育,真的蛮火的,我孩子学校的孩子很多都参加了,呵呵,我看找个时间也报名。一切为了孩子的现在,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让我们努力吧

Q:如何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如今备受年轻家长关注,但目前多数家庭教育仍停留于传统的育儿经验上。家长要像关心孩子吃饭穿衣那样关心孩子的智力发展,尤其应把孩子的性格培养放在早期教育的首位。  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堪称根基教育,能让孩子充分吸收知识的养料。早期教育的主教育场在家庭,父母应该承担起孩子早期教育的责任。家庭教育有四大规律可循———  第一规律:别错过最佳期,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在0-6岁,错过了这个最佳时期往往于事无补。就拿听音乐来说,在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听觉十分发达,可以分辨钢琴上77个半音的音调,错过了音乐开发的最佳期,到少年的时候再去听钢琴,只能听准44个半音。而到了中年,几乎就是“五音不全”。  第二规律:两个“生命”要同时养育,我们把身体健康当作孩子的第一生命。对于第一生命,家长照顾得无微不至,关心孩子吃饱、穿暖、少生病,但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把心理健康当作孩子的第二生命,如果心理不健康,将很难成才。从小实行胎教,多参加体育运动,学习与他人交往,学习音乐舞蹈、美术造型,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等活动可以让孩子受益无穷。“学习交往”可以让孩子做到“半岁不认生、周岁会串门”;“音乐舞蹈”则能培养美感;“种植饲养”会让孩子学会热爱生命;“体育运动”让孩子变得开朗、乐观、勇敢、合群等,这些都是第二生命的“核心”。  第三规律:看图识字,阅读广泛,孩子太小,教他看图识字太难,等上了小学自然就会了。这是家长的普遍观点。其实认字和阅读对婴幼儿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将从小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况且识字阅读并不难,因为对于婴幼儿来说,认东西和认字是一回事。只是因为父母天天说,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因此不到一岁就熟练掌握口语了,但认字和阅读训练的机会少就需要家长有一点技巧和耐心了。用生活渗透法、趣味阅读法、游戏活动法帮助孩子认字和阅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像学会认物、走路、说话、听音乐一样,会在不知不觉中三岁脱盲阅读,五六岁博览群书。  第四规律:把性格培养放在首位,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好的性格是人生成功或成才的保证,是智力发展的动力。因此,性格培养是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塑造一个人,就要从性格培养开始。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在三岁之前性格的第二次孕育(第一次是在胎儿期)。好孩子不是打骂出来的。家庭环境、父母的爱、父母的言行都是影响孩子发育发展的“潜在力量”。没有一个孩子能在父母的抱怨下成才,也没有一个孩子会在父母的打骂下学好,培养一个孩子依靠的是潜教育。父母就是孩子的楷模。  此外,积极暗示同样重要。消极言行往往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所以,对孩子要多鼓励,多给予支持。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