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LASIK治近视的利与弊(下)

转载 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论坛 2009/5/22 10:29:47 举报/反馈


    LASIK的诊治流程:
  
    咨询→术前检查,预约手术→遵医嘱停戴隐形眼镜1—2周,抗菌素眼药水点眼1—3天→手术时做好个人卫生后按约前往进行术前复查、签署LASIK同意书→进入手术室作术前消毒等准备→进入LASIK手术间,平卧手术台上,滴用具有麻醉作用的眼药水,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毫无痛苦地接受LASIK手术(约10分钟)→术毕,出手术室→戴上护眼罩由亲友陪送或自行返回家中,休息几小时即可恢复清晰视力→术后次日即可上班上学,照常生活并遵医嘱复查、滴用眼药水1个月左右。

  LASIK的风险

  作为众多角膜屈光手术中一项成熟而又占领主流地位的技术,LASIK的安全性和疗效的可靠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并不表明LASIK没有风险(即并发症),LASIK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感染、欠矫或过矫、角膜穿通、医源性角膜散光、继发性圆锥角膜、角膜瓣不规则、瓣游离、上皮植入、眩光等等。

  这些并发症如果及时发现并处理得当,大部分是不会留下后遗症,也不会影响疗效。但是有些并发症确实妨碍视力恢复,比如术前近视、术后过矫成高度远视;或术前无散光,术后成为高度散光等等,如果手术致患者存留的角膜又太薄,则无法采用再次手术予以补救。又如,术中角膜穿通或术后继发严重的圆锥角膜,都可能令患者不得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给患者带来新的困扰和麻烦,造成不良后果。众所周知,接受LASIK手术的患者绝大部分是18岁以上的中青年人,他们正值前程似锦的重要人生阶段,一旦发生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视力,将给患者造成新的甚至更大的痛苦,故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应充分认识到LASIK可能存在的风险,审慎地选择手术和施行手术。

  除了上述并发症外,LASIK术后矫正视力下降、夜间眩光、视光质量下降,夜间视力下降等弊端也较为常见。国外资料表明,LASIK术后夜间驾驶困难的患者竟高达30%!事实证明,仅仅只是手术安全,仅仅只是裸眼视力的提高,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屈光不正患者的视觉要求。

  怎样才能预防和消除可能与LASIK手术相伴而来的这些并发症呢?

  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和防治方法:

  物体经过光学系统的折射后其成像发生畸变,不能准确无误再现物体原形的现象叫像差。90年代中期,Liang等专家开始了对人眼像差的测量和研究,结果发现LASIK术后人眼总体像差比术前增加了5倍以上。这是导致LASIK术后眩光和视觉质量下降等现象的罪魁祸首,而术中激光偏中心切削、角膜切削面不平滑,切削面太小、切削太深,切削斜率太大等等因素是引起术后像差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削除术后眩光,视觉质量下降等并发症就必须改善和纠正导致术后像差增加的上述因素。

 

${FDPageBreak}



  传统的PRK、LASIK等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中,由于设备技术的限制,要避免激光偏中心切削,改善角膜切削面的光滑程度等等,靠医生人为的努力,根本不可能办到。

  什么方法才能有效地防治这类并发症呢?

  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最新科技成果:

  科技给我们带来福音!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不同领域不同科技成果之间的互相促进,致使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飞点扫描、眼球跟踪和波前像差等尖端技术相继研究成功,眩光和视觉质量下降等并发症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解决。这三大技术成为新一代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特征,拥有这三项新的尖端性能的LASIK设备受到眼科医生前所未有的青睐。

  近视眼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摘掉眼镜的急迫愿望,忐忑不安的顾虑心理和普遍接受过的良好教育使近视眼患者们对这一专业性极强的高科技眼科技术寻根究底、查询得十分仔细。今年以来,飞点扫描、眼球跟踪和波前像差这几项技术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成为广大屈光不正患者关注与咨询的热点。下面我们就这三大尖端技术简要介绍如下:

  飞点扫描——即激光束以每秒发射200个脉冲以上的频率高速扫描角膜组织。飞点扫描技术克服了传统切削技术的弊端,如阶梯效应、中央岛、激光能量不均匀导致的不规则散光等等。该技术要求激光束的光斑为小光斑。不过更新更先进的理论认为:单一的小光斑或单一的大光斑都是不理想的,在激光气化角膜组织的过程中,运用不同大小的光斑才能完成对角膜的理想切削和雕琢。

  眼球跟踪——传统的PRK和LASIK,没有眼球跟踪技术,手术时患者眼球常不自觉转动,因而,角膜偏中心切削、术后散光等并发症在所难免。如今有些LASIK新设备有了眼球跟踪技术,但都是二维跟踪,即只能对眼球水平方向的运动进行跟踪。人眼是球形,眼球运动不仅仅是水平方向的,其他LASIK设备对术中眼球不自觉地转动就无法进行追踪了。

  波前像差——人眼视网膜的生物学极限视力应是3.0—4.0。换句话讲,假如人眼具有完美的屈光系统,人类的裸眼视力应能达到3.0左右。人眼像差使人眼的光学系统不完美,因而妨碍人眼对视网膜分辨率(感光性)的充分利用。在没有低阶像差(指近视、远视、散光)干扰的情况下,人眼视力也只有1.0—2.0。如果高阶像差(指慧差、影晕等)一并排除,人类才可以达到3.0—4.0的超常视力。人眼像差有30余种,包括角膜像差、晶体像差等等。波前像差引导下的个体化切削技术即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眼球屈光数据,“量眼定做”设计出最佳切削方案,术中眼球像差仪分析系统与准分子激光机治疗系统有机连接,全面矫正人眼像差,使术后裸眼视力有可能达到或接近3.0—4.0的人眼极限视力。这是角膜屈光手术的新概念。

(责编:张甜甜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