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三款饮料调理小儿脾虚

家庭医生在线 2013/7/31 9:46:41

中医认为,脾的功能是运化水谷,即消化食物并吸收其中的养分供身体利用。脾属土,喜燥恶湿。在此气候条件下,若饮食寒凉无度,易造成夏季胃肠疾病的高发。因此,饮食上宜清淡,多选用祛暑利湿、滋阴益气之品,适当控制冷饮等。因此在以后的饮食调理中常吃以下药膳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脾胃功能避免湿邪侵犯。

荷叶绿豆粥 鲜荷叶1大张,绿豆20克,粳米30克,冰糖适量。先将绿豆、粳米煮成稀粥后,加入冰糖,搅拌均匀。趁热将荷叶盖在粥面上,待粥成淡绿色,即可食用。荷叶苦辛气香,既能清解湿热,又能利湿止泻;绿豆清热解毒,祛暑止渴;粳米甘平益胃。荷叶绿豆粥有祛暑清热、和中养胃作用,适用于小儿夏季发热口渴、食欲不振等证,为夏季小儿清热解暑的良方。

扁豆香薷汤 扁豆10克,香薷5克,用时加水煎汤,每日分3次服用。方中扁豆醒脾除湿,配以清暑、化食、和中的香薷,共奏清暑、利湿、和中之功效。适用于婴幼儿夏季常见的湿热泄泻和夏季热,其症状为泻下稀薄或蛋花汤样稀便,色多绿黄,腹胀肠鸣或持续发热不退等。

三仙饮 山楂10克,麦芽10克,神曲10克为一次量,加水煎汤,早晚各服一次。此方由中药处方中常用的“焦三仙”组成,有消食功效。方中山楂可消肉食之积,麦芽消面食之积,神曲消果蔬之积,对于婴幼儿食积发热,面黄肌瘦,不思饮食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睡觉流口水可能是脾虚

中医提醒,脾有运化营养物质及水分的作用,脾功能失常,就有可能导致睡觉流口水。

脾虚是什么

中医解释,脾虚指脾气虚弱的病理现象。多由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脾虚症状表现

脾虚则水谷稍微无以传输运化。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就得不到儒养,从而出现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身倦乏力、食后困倦、食少乏味;或食后作胀,大便搪泻;或谷食不化、四肢欠温、气短怯冷,妇女脾虚带下;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脉细弱无力等一系列脾虚表现。

脾虚吃什么

宜食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灿米、锅巴(焦锅)、意米、熟藕、粟子、山药、扁豆、证豆、葡萄、红枣、胡萝卜、马铃薯、香菇等。

忌食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芹菜、笕莱、茭白、葛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批把、梨、西瓜、绿豆腐、肢麦等。其中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有鸭肉、猪甲鱼肉、牡颇肉、牛奶、芝麻等;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有养山檀、萝卜、香菜等。

经过上述介绍,相信大家对于流口水是哪里虚了有了清楚的认识,当出现以上这些睡觉流口水等疾病症状时,是你的脾虚了,一定要提高警惕哦。

(责编:朱凯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脾虚肝虚怎么办?

脾虚肝虚可以通过饮食来调整,人参鸡汤补气安神,黄芪鲈鱼补气养血,枸杞菠菜汤滋阴明目,中医里有很多药材可以食用,多吃滋阴、益气的药膳有一定的好处。一次不能吃太多,最好长时间坚持吃,也可以选择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能释放工作压力的同时还可以帮助提气补气。

Q:舌头旁边有齿痕,偶尔感觉嘴里酸酸的,是怎么回事?

舌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多因舌胖,即舌体较正常者稍肥大而受齿缘所压而致,中医认为多属脾虚。若舌质淡白而湿润,多为脾虚而寒湿壅盛。齿痕舌是异常舌形的一种,其对临床辨证论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同时,它在舌诊中容易辨识,并且受外来因素(如食物、药剂等)的影响较少。 祖国医学认为齿痕舌多由气虚、脾虚或阳虚所致,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致舌体胖大,故齿痕舌主脾虚和湿盛。若淡白而湿润,则属寒湿壅盛;淡红而有齿痕,多是脾虚或气虚。 存在脾虚的人往往会出现倦怠乏力、自汗、纳差等表现。由于中医认为脾和胃相表里,因此还有可能出现嗳气、胃有沉重感、肠鸣、口酸的症状。 出现舌头旁边有齿痕,偶尔感觉嘴里酸酸的,一般就需要进行健脾开胃、化湿治疗了。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通过调理脾胃能达到从根本上治疗的目的,以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常用的中药可选择参苓白术散或人参健脾丸等。平时饮食中也可吃些利湿健脾的药膳,例如山药、荷叶、薏米、赤小豆煲粥喝。另外。日常饮食不可过多进食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积极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也是很有帮助的。

Q:结肠炎中医指脾虚吗?

你好,患有结肠炎的人大多会存在脾虚,但是结肠炎这个疾病不属于中医所说的脾虚,脾虚是个症状表现。因此,得了结肠炎的人士可以考虑吃一些健脾的中药调理的,例如可以选择补脾益肠丸。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