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四大因素有助诊断伤寒

家庭医生在线 徐颖欣 2017/7/26 7:36:09 举报/反馈

伤寒属于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但它的症状跟一般的肠胃炎比较相似,因此很少人会注意到。但如果伤寒不及时医治的话会引发肠出血和肠穿孔等并发症。对此,广东省中医院肝病专科主任医师池晓玲教授此前在家庭医生在线专家答疑平台上明确提到,伤寒是可以通过一些相关的影像检查方法检测出来的。

什么是伤寒?

池晓玲教授表示,伤寒或说伤寒病,原先出自中医学的范畴,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而在现代西医学传入东方后,其中细菌学有种伤寒杆菌造成之疾病,亦称为伤寒病。中西医学对伤寒的概念并不相同,不可混淆。

现代医学认为,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单核-巨(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坏死及溃疡为主要病变。典型病例以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情淡漠(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脾大(肝脾肿大)、玫瑰疹和血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和肠穿孔(包括肠出血、肠穿孔、支气管炎或支气管炎肺炎、中毒性肝炎和中毒性心肌病)。

中医学认为,伤寒学是以主要因感受风寒类邪气所致发热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原则和方法、《伤寒论》著作、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相关研究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历代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伤寒如何诊断?

伤寒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并不困难。诊断主要根据以下四大因素。

1、流行病学

池晓玲教授认为,伤寒病人或慢性带菌者,通过食物或水传播,卫生条件差,流行多在夏秋季。

2、体征鉴别

(1)发热。稽留高热为主要热型。起病第一周体温呈阶梯形上升,≥40℃。少数病人热型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型,发热持续在10~14 d以上。

(2)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少数病人以腹泻为主。

(3)神经系统症状。病人可有精神恍惚、表情淡漠(无欲貌)、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听),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

(4)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或重脉。

(5)肝脾肿大。病程第一周末在侧卧位可能触及脾脏,质软且有压痛,此为伤寒早期的重要体征之一,具有诊断价值。肝亦肿大,质软有压痛。ALT可升高。

(6)玫瑰疹。在病程第7~1 3d,在胸腹部可见淡红色小斑丘疹。直径2~4mm,压之褪色,多在l0个以下。

(7)伤寒舌。舌苔黄、厚、腻,舌边无苔,舌质红绛。

(8)肠出血。多发生在病程第2~3周,轻重不一,从大便隐血阳性直至大量便血。

(9)肠穿孔。为本病最为严重井发症,多见于病程第2~3周,好发于回肠末段。发生肠穿孔前常有腹痛或腹泻、肠出血等。穿孔发生时。突然腹痛、冷汗、脉快、体温和血压下降,随后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强直等腹膜炎征象。

(10)中毒性心肌炎。见于病程第2~3周,有严重毒血症、第一心音低钝、早搏、血压下降等。心电图可有P—R间期延长、ST段下降或平坦以及T波改变等。

3、实验室检查

(1)血像 白细胞减少,一般在(3~5)×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

(2)伤寒杆菌培养 ①血培养:以病程第1周阳性率80%~90%; ②粪培养:以第3~5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5%; ③骨髓培养:第1周阳性率90%,第5周阳性率仍可达50%左右; ④尿培养:于病程第3~4周行尿培养,阳性率25%左右。

4、免疫学诊断

①肥达反应:一般认为“O”凝集价>1:80;“H”凝集价> 1:160;甲、乙、丙副伤寒杆菌“H”凝集价,各>1:80才有诊断价值。一般“O”抗体比“H”抗体出现为早,后者存在时间较长。如果只有“O”抗体增高,而“H”抗体不高,见于伤寒早期;只有“H”抗体增高,而“O”抗体不高,可能不久前患过伤寒或注射过伤寒杆菌预防接种;早期使用有效抗菌药物,因细菌迅速被消灭,故抗体常不增高。某些疾病如慢性肝炎、风湿病、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血吸虫病,旋毛虫病等,因人体免疫功能紊乱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可导致假阳性反应,而全身情况差、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球蛋白缺乏者可出现假阴性。

②被动血凝试验(PHA):用伤寒杆菌菌体抗原致敏红细胞,使之与被检血清反应,国外报道阳性率为可达98.35%,假阳性率低,诊断伤寒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优于肥达反应。

③酶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ELISA法检测伤寒患者Vi抗原,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伤寒杆菌蛋白抗原,敏感性87.7%,特异性89.04%。国内有人用ELISA法检测伤寒病人尿液中菌体多糖抗原,确诊者阳性率94.4%。

本文指导医生:
池晓玲

池晓玲教授 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肝病专科

擅长疾病:辨证施治、中医心理治疗、情志疗法、中医外...[详细]

(责编:徐颖欣 )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