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称:紫苏
归经:肺经
药性:温
药味:辛
功效主治: 理气宽胸,解郁安胎。
治疗疾病:感冒、风热感冒
用法用量:一般6~9g。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主要为紫苏醛。
来源: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紫苏的干燥全株(称紫苏子)。去掉嫩枝及叶片的老梗(称紫苏梗)。摘取的叶片(称紫苏叶)。成熟的果实(称紫苏子)。多为栽培。
性状鉴别:紫苏茎略方柱形,有四棱,暗紫色,显纵沟,具明显的节,节上分枝或生叶,长30~80厘米,直径约3~10毫米,嫩茎上有白毛茸。叶片紫绿色,薄如纸多破碎。顶端有宿存花萼(称苏子兜亦作药用)。果实灰棕色,卵形,直径约1毫米左右。老茎质坚硬,嫩茎质松脆,断面有白色髓心。老茎气微、味淡。嫩茎及叶气芳香,味微辛苦。以茎枝较嫩,紫绿色、带有多数叶片者为佳。
注意事项:苏子,分紫苏子(黑苏子)、白苏子二种。北方多习用黑苏子,大部分为野生品。
临床作用:1、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而兼有胸闷、恶心、呕吐者(相当于胃肠型感冒)。苏叶发汗的作用比麻黄、桂枝弱得多,单用效力不大,要与荆芥、防风或生姜等同用以助发汗。但它的特长是兼能理气宽中(调整胃肠功能、帮助消化),止呕(与枳壳同用更好)。有频频恶心呕吐或腹泻者,可用本品4.5g加川连3g,水煎服。至于老人和小儿较轻型的感冒,用麻黄、桂枝嫌发汗太甚时,可用紫苏叶代替,方如香苏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