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称:山道年蒿
别名:驱蛔蒿
药性:平
药味:辛
功效主治: 驱虫。主蛔虫病;晓早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或制成片剂及糖浆。
主要成分:本品全草含粗毛豚草素(hispidulin),槲皮素(quercetin),芸香甙(rutin),咖啡酸(caffeicacid)。花含α-山道年(α-santonin)1%-3.5%,苦艾素(artemisin)及挥发油1%-3%[油中主要为1,8-桉叶素(1,8-cineole)]等。叶中也含少量的α-山道年。本品中还分离到β-山道年(β-cintonin),3,4,5,7-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7-葡萄糖甙(transilin),及其他的甙元。
来源:为菊科植物蛔蒿的花蕾。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riphidumcinum(BergetPoljak.)Pol-jak.[ArtemisiacinaBerg].采收和储藏:一般在8-9月花蕾含苞欲放时采收,以外观由绿色变为黄绿色、顶端由尖而长变为圆而钝、手握一把已不发粘、手松则刷的散开时最为适宜。如花蕾成熟时间先后参差不齐,应分批采收。采得的花蕾,需立即利用火炕、烤烟房、干燥室等烘干,或摊开放通风处迅速阴干,不可日晒或堆放。
药理作用:山道年能兴奋蛔虫神经节,使其肌肉发生痉挛性收缩,因而不能附着于肠粘膜,而被泻药排出,排出的虫体都是活动的。
临床作用:《中国药植图鉴》:为驱肠虫剂。对蛔虫有特效,对蛲虫效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