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分 |
核中含4-亚甲基脯氨酸(4-methylene-DL-proline),二十六烷醇(cerylalcohol),棕榈酸二十六醇酯(cerylpalmitate)和苦杏仁甙(amygdalin),有机卤化合物反式-4-羟甲基-D-脯氨酸(trans-4-hydroxymethyl-D-proline),种子油含脂肪酸由饱和C/12-20脂肪酸及C/14-20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不皂化物中含高级醛类、酮类及甾醇(sterol)。 |
含芦竹萜、白茅萜。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
6~18g。 |
注意事项 |
|
实火、湿热者慎服,体虚有寒者禁服。 |
临床应用 |
1.《本草纲目拾遗》:治肝有余诸症,气实者可用。2.《本草再新》:治疝气,消水肿,利关节,治瘰疬。3.《现代实用中药》:镇咳祛痰。4.《四川中药志》:疏肝理气。 |
传统经验认为淡竹叶善清心火(烦热、小便黄赤、面赤口渴、口舌生疮、衄血),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所谓“心火”,可能属于身体对炎症感染和代谢因素改变的反应,常见于发热、失水、身体局部充血、神经兴奋性增高等情况。前人经验认为夏季感受暑热而出现心火症状者,用淡竹叶清解之最适宜。常用方为导赤散。 |
功效主治 |
化痰止咳;疏肝行气;利水消肿。主咳嗽痰多;疝气;水肿;瘰疬 |
烦热口渴;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小儿惊啼;小便赤涩;淋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