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 | 寒 | 寒 |
药味 | 苦 | 苦 |
归经 | 胃经 | 心经 |
主要成分 | 含吲哚甙、针状结晶物(即板蓝根结晶甲、乙、丙、丁)、硫酸钾。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2钱。 | 9~30g,大剂量可用至60g。 |
注意事项 | ||
临床应用 | 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性传染病。 | |
功效主治 | 消肉食,逐风痰,泄热,解毒,生津,止渴。治痧气腹痛,干霍乱,痢疾。①《本经逢原》:消食,辟瘴,止痢。②《纲目拾遗》:解油腻牛羊毒,逐痰下气,刮肠通泄。又:普洱茶膏,醒酒……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③《本草再新》:治肝胆之浮热,泻肺胃之虚火,生津止渴。④《随息居饮食谱》:善吐风痰,消肉食,凡暑秽痧气腹痛、干霍乱、痢疾等证初起,饮之辄愈。 | 清热解毒,解心胃热毒。流感、热病发斑、扁桃体炎、腮腺炎、流脑、肠炎、菌痢,但主要用于大头瘟、颜面丹毒和腮腺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