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 | 寒 | 寒 |
药味 | 辛 | 苦 |
归经 | 膀胱经 |
主要成分 | ||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涂搽;或滴耳。内服:冲,适量。 |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杀虫 单用30-60g,鲜品捣汁饮50-100g。外用:适量,煎水洗,捣烂敷或捣汁搽。 |
注意事项 | 多服泄精气 | |
临床应用 | ①治小便不通和热淋:泥鳅身上撒以白糖,使粘液与白糖混和,去泥鳅用其涎,兑冷开水一盅服。(《四川中药志》)②治痈:泥鳅十余条,清水洗净,用砂糖半碗许搅拌,腻滑涎即出,鳅死,去鳅,用此糖糊涂布,一日三、四次。(《动植物民间药》)③治中耳炎:用碗盛取泥鳅滴下之滑液,滴耳内,干则再滴。(《动植物民间药》) | 1.《本经》: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 2.《别录》:疗女子阴蚀。 3. 陶弘景:煮汁与小儿饮,疗蛔虫有验。 4.《药性论》:主丹石毒发冲目肿痛,又敷热肿效。 5.《滇南本草》:利小便。治五淋白浊,热淋,瘀精涩闭关窍,并治妇人气郁,胃中湿热,或白带之症。 6.《纲目》:治霍乱,黄疸,利小便。 7.《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小儿疳积,消臌胀。 8.《江西中药》:治肛门作痒由于湿热者。细捣烂,加1-3天可获痊愈。 |
功效主治 | 利尿通淋;解毒消肿。主小便不通;热淋;痈疽;丹毒;疔肿;腮腺炎;中耳炎;烧伤;漆疮 | 淋证;小便不利;黄疸;带下;泻痢;蛔虫病;蛲虫病;钩虫病;妇女蚀;皮肤湿疮;疥癣;痔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