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 | 热 | 凉 |
药味 | 辛 | 淡 |
归经 | 肺经 | 脾经 |
主要成分 | 含大枫子油(为大枫子油酸、次大枫子油酸等的甘油酯)、蛋白质。 | 果实含苹果酸(mal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cid)枸橼酸(citric acid)和皂甙,还含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 |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内服量参考扫风丸。 |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
注意事项 | 1、种子有毒。内服可致恶心呕吐、胸腹痛,严重者出现溶血、肾炎、肝脂肪性变。见《广西本草选编》。 | 1.《食疗本草》:不可多食,损齿及骨。 2.《医学入门》:忌铅、铁。 3.《本草经疏》:下部腰膝无力,由于精血虚、真阴不足者不宜用。伤食脾胃未虚、积滞多者,不宜用。 |
临床应用 | 1、治疗麻风。可用大枫子煅末加轻粉,以麻油调制后外涂患处,同时可配合内服扫风丸(以大枫子为首味药),治疗瘤型和结核型麻风,根据短期观察,可使症状减轻,又可采用其制大枫子酸乙酯,作肌肉注射。 | |
功效主治 | 祛风燥湿,攻毒杀虫。麻风。外用治毒疮,疥癣,手背皱裂等症。 | 风湿痹痛,肢体酸重,筋脉拘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 |